生態村DIY

作者:彭耀階    Pang, Yiu Kai   Hong Kong  二0一四年九月

 

生態村制度: 

生態村不可以採行私人牟利機構的制度,乃因為這樣成立的生態村使用的是公共資源,其成員必須有均等享用資源的權利,所以村的最高權力組織必須是每個村民都有權參加,都可以議事、表決和選舉被選的村民大會。村民大會分年度、季度及例月村民大會和特別村民大會。年度村民大會可以一或二年召開一次,季度的每季召開一次和例月的則每月召開一次。特別村民大會可以由村理事會召開,與及可以由若干名或若干成村民的要求下馬上召開。 

理事會成員乃由年度村民大會中選舉產生,代表村民處理日常或例常事務或特發性、必須即時處理的事務。決策性事宜仍交由村民大會決定。 

村民待遇差異可以採行人人劃一、又或者按年資劃分及/或按工時比例劃分,但並不按學歷或技能劃分。在村民大會預先計劃下出生的兒童在出生後可以馬上按月支取若干分之一的標準薪酬。否則的話,養育下一代的開支由父母自費解決。這個安排可以令到村的出生率因應外面世界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的狀況而增加或減少。某些工作可能只某一人才懂得怎樣做,令到他必須幹比他人長的工時,這時他的薪酬若跟其他人一樣,則對這人甚不分平。所以待遇按工時比例劃分也有必要。新入村者的薪酬若跟工作了十多年的一樣待遇,前者有佔了資深者便宜之嫌,所以,除非年資高者覺得沒有所謂,待遇有所差別也有好處,但不宜相差太遠,最資深的比剛入村的多一倍薪酬已經足夠,新入村的可以分十年遞增至跟最高年資的一樣。知識、腦筋及技能若拿來謀公,眾生得益,但若拿來謀私,則眾生受害,所以並不會據之劃分待遇差別。生態村亦應在村內建立起一套這樣的文化:求知求技能的目的是只為滿足興趣,此外就是貢獻社會、生態村和眾生。 

一位村民對村的貢獻主要在於入村時的注資金額和服務年期兩方面,所以,萬一有村民要退出,這兩方面皆要計算退還給退出者。村應訂立章程明列計算和退還方法,例如要不要計算折舊,另後來以村賺得的錢添購了很多樓房設施,退出者會否根據他的一份佔全部注資額百分比來計算新樓房設施某個百分比的一部份給他?退還是一次過還是分若干年退還,這些都應該在任何人入村時在村的章程中解釋清楚。 

生態村亦應當為村民提供養老服務。村民入村之時已經準備好接受低收入,到了老大時養老的餘錢應該不多,若村不提供養老,村民老來的日子怎過?村的退休制度可以彈性得多,到了某個年紀可以將工時減半,到了某個年紀將工時減至四分一,然後到了某個年紀完全退下來。退下來後村繼續供應饍食,人工照支付往日全職工作時收入的若干份之一,例如四分之一。 

生態村更加應該為村內兒童提供以生態村為校、自然為本的教育。樂於在生態村過活的人,跟主流社會內的人具有一套完全不相同的價值觀。他們看淡金錢、地位、物質,愛與大自然為伍,對眾生具豐富愛心。正由於他們這樣的做人方式,生態村才可以在鄉郊發揮到保育作用。主流社會內的學校,即使是鄉郊學校,都會將主流社會的一套價值觀在不知不覺間灌輸了給學生。所以,生態村並不適宜將子弟送到主流學校裡就讀,而應實行村的自家教學。一條數十人的生態村,內裡村民所具備的知識總和,肯定足以提供給村子弟知識至大學前的中小普及教育,甚至大初的入門科目。教育埋念可以群策群力,邊教邊學邊發展,況且適宜應用於生態村的教育方法理念經已有人提了出來,進行了很多年的實踐,例如社區為校、自然為本、整全教育、價值教育、自主式學習探求等。

 

創建生態村,如何著手? 

這僅是個供大家參考的具體行動綱領,相信不少人會有更加高明的辦法,但大家若想開創一條生態村,但又沒有頭緒怎樣著手,則不妨依下列建議的十二步驟進行。 

第一步不用說,必定是先跟你的友好傾談。又可能你所認識的都是豬朋狗友居多,沒有人認同你,怎辨?那你便得向社會伸出觸角,例如參加環保志願團體,綠色組織,多認識意向接近的人。當中若沒有菁萊生態村概念的人,邀約他們出來,特意提出這個話題。只要有恆心和毅力,假以時日,必定可以齊集到一小伙認同生態村理念的覺者出來。 

有了一小伙生態村覺者之後,第二步就是覺者之間進行有關理論和實踐的知識發展。例如定期讀書會,分享閱書報告,考察已成功運作的生態村等。 

當這小組的相關知識發展成熟後,第三步就是向多些人推廣。可以先把這小組形式化,成為一個生態村意識推廣組,辦一些向公眾、團體或學校推廣的活動,感召多幾個覺者,將之納入小組之內,令小組得以壯大。 

當小組擁有多位核心的熱衷者時,便可以進行第四步,從小組中甩出一個生態村的籌建組織。由於籌建組涉及大筆金錢的損獻,它必須具備下面幾個條件,否則一定辦不好。一、它必須具備清楚明確的章則。二、組織架構必須要均權、透明。三、管賬者二人以上,每年從會員大會中選舉產生。賬目每月更新,放到網上供會員或捐款者隨時查閱。四、管賬者必須是個收入不錯兼穩健,從不作金錢投機的人。五、必須以籌建組織名義開立銀行戶口,並由會長和二位管賬者三人或再多一人具名開立,提款或開發支票則以該三或四人中任何二人聯簽為有效。 

籌建會亦應具備以下研習、研究小組:生態經濟、慕捐、村外支緩、自然建築、有機耕作、樸門農耕、零干擾農作、再生能源、污水垃圾 處理、地理地質生態及村址訪尋等。 

當籌建會發展到上軌道,籌到一定經費,各小組對各門學問亦有基礎認識時,便可以開展第五步:村址訪尋。大家可以先列出必須符合的條件,例如要位於山谷之中,而兩旁山嶺要有千米以上,無虞水浸或塔方,距某交通輸紐/某市在多少小時的車程之內;水源是山谷上方附近的範圍不超過若干方公里的密閉河盆……。列好了要求,再先從紙上、從谷歌地球上定出若干個可能選址,然後再進行實地考察。 

全部紙上可能選址都實地考察完後,便可以進入步驟六:落實村址。在這方面而言,除了要詳細了解選址當地的地理、地質和生態狀況之外,尚要兼了解當地的法律、風俗和民情。最好先認識幾個當地農民,向他們了解各處農地的情況,多了解,多打聽,然後才作最後決定。除非非不得已,否則一定要買地,不要租地。生態村必然要是數百年大計,不可以十餘年後被人大幅加租,又或者二十餘年後約滿被收回村地。 

買到地之後,便可以進行第七步:撰寫生態村章程。當中最重要之處是組織架構和各類村民的權利和義務。 

章程在籌建會內得到通過後,便可以進行第八步:規劃村的作業和生態經濟。那幾項作業將是村的主要收入來源?決定了,便據此以作村的規劃。其次是農地規劃,那裡是退耕還自然林,那裡是原生樹、果樹和經濟樹的混合林帶,那裡是池塘,那裡是淨化池塘,……,規劃好以後,樹便要先行種植,可先找當地農夫代勞。 

規劃妥,植好樹之後,便可以進行第九步,這時村址要等樹木長高大一點,才好進一步行動。所以不如先著力加強籌建會的工作,以規劃藍圖作招徠,招引更多捐款、決志入村者和在村外作支緩的人。 

當決志入村者達到一定人數,便可以展開第十步,從決志者當中選出先頭步隊,亦即首批入村者。入村是個非常艱難的人生決擇。你要放棄你老早適應了的人生方式,還有所謂事業前途,然後可以成為村民。另一方面,剛成立的生態村所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營生問題。你種的東西長不長得好,賣不賣得出去,其他收入來源建不建立得起來?所以最好不是一次過全部人一起入村,而是先由一部份人組成先遣組先行入村,其餘人等假日前往 幫忙,在外邊幫忙建立營銷,甚至必要時給予金錢支緩。待到村在經濟上能夠自足時,然後再增添第二批村民。 

當入村先遣組落實了之後,便可以進行第十一步:首期自然居所、農地和生態設施的興建。 

首期居所、設施等完成,另在外面作各方面支援的小組亦已設立好,便可以進行第十二步,首批村民遷入,生態村正式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