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自然今昔(3)
政府有關高官們可能會振振有詞:其他選址或則會帶來相似的破壞,或則為較不可行,故此赤立角乃唯一最後選擇。然而,事實上,在機場選址的最後階段,政府已篩選出赤立角及南丫島以南人工島為兩可行地點。最後官員們否決後者,理由為:
一)赤立角較為鄰近珠江口岸經濟區,貨物轉運較為便捷。
不過,事實郤是:在地理位置上前者確是近些,但其對外海陸交通皆必須經荃灣或馬灣附近地方進出,故兩選址與珠江口岸的水陸運輸距離並無差別。
二)南丫島旁選址會更進一步加重原已不勝負荷的港島和九龍市區交通。
不過,事實郤是:既然赤立角必須興建獨立的跨海道路系統連接荃灣,為什麼後者不可以興建獨立的跨海(如中環至九龍新填海區南端隧道)道路系統連接新界?兩者路程亦會大致相同。
三)人工島機場問題甚多。
不過,事實卻是:赤立角機場跑道也是建築於人工島上,只客運大樓附近位於原來的赤立角島上,只要後者選址上所有建築物椿柱皆透至下面石層,效果會跟前者差不多一樣。(圖四)
在未來,可供開發的土地將愈趨短缺,在生態意義上愈形重要,可是卻愈為有價,財團愈想開發,愈想壓扁環保聲音,愈想說服政府和公眾,愈多政客出來替他們說話、、、、、。若這惡性連鎖無法打破,現代工業文明的崩潰指日可待。
在興建的過程中,規劃範圍以外的額外破壞更不斷發生,像陸上和海上違法卸泥,非法填海,非法開山、築路、非法毀林、、、、、、等,屢屢發生,不一而足。儘管環保團體和人士不斷投訴,政府及臨機局從未向違例者提出撿控或作處分。環保法規形同虛設。這類事情的陸續發生,並非偶然或不小心,而是唯金錢價值觀,單一化而無其他調節的市場經濟對大自然橫加踐踏的事實反映,是現今社會運轉模式的必然結果。就以海上違約卸泥為例:為投得工程合約,承建商往往先把價格壓至最低;中標後則
唯有轉為設法把營運成本壓至最低,最佳方法莫如讓卸泥船在駛往卸泥區中途提前卸泥,不惜叫魚蝦遭怏,把船程和時間大大省掉,以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的。而此經營目的,正是公認的工業社會最為重要的運轉機制之一。致於令私營機構「合理」地經營的機制,則來自社會上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利益制衡。但遺憾的是,大自然在人的道德理念中並無地位,可謂「死不足惜」;而且大自然並不說話,並不遊行示威或暴動,議會內亦無代表,以致有關當局不會感受到要懲罰違反環境法例經營者的壓力(環保份子人數稀少,可以不理),相反的,政府及公眾倒是的確感受到非常非常大的壓力,要環保團體少管「閒」事!(香港文化之一:「唔好阻人搵食」)
(七)
認清不可延續的根源
所以,要重建地球,必先重建人心;要重建人心,則必須重構經濟運轉機制。這是從分析,總結歷來大嶼山及其他地方所遭受的種種環境破壞的根源,所可以獲得的教訓。世上並沒有解決不了的環境問題,地球本身亦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只是人類太慣於捨本逐末,疏離了生命的本有價值,把金錢、
地位、權勢等考慮置於所有一切事物之上,自個人福祉至地球安危,才使到環境問題沒法解決。故此,重建人心,就是重建忠於生命,忠於生活的人生,也就是以生活的創造代替金錢,地位的追求。創造生活,就是創造與大自然齊一(註十三
A. Leopold, E.F. Schumacher),創造充滿意義、美感、詩意(註十四
Martin Heideggar)和樂趣的生活;在其中,金錢、物質只是工具,而非價值。不過,在現市場經濟社會中,投資者正窮盡一切途
徑去「社化」人們作奢侈、浪費的消費,受薪者認為此舉可增加他們就業晉升和加薪的機會,消費者相信此舉可增加他們的生活享受。投資者又會千方百計地不斷把奢侈品提升為生活必需品,結果人們唯有拼命抓錢以維持「起碼」的生活。此外,國與國間尖銳的經濟和權勢角力,高競爭而缺乏保障的個人收入來源,淪為競逐較高職位和社會階層的學校教育等,皆會把集體價值扯向唯金錢、地位和權勢的死胡同,致令誘導集體價值轉移的努力成為白費。
敬告親友: 至現時為止,在茫茫宇宙之中,已知其上有珍貴的生命,美妙的大自然者,還只有這:一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