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態思維角度評

目標為本課程

 

作者:彭耀階

 

(首次發表於九六年星島日報教育版。)

 

              有沒有園丁會先在電腦內用立體畫像軟件設計好他/她的花卉,然後再修枝剪葉,改變遺傳基因,甚至拿滕鞭將之鞭打,好使他的花卉按照預先設計好的圖形生長?我們不得而知,恐怕亦不會有,相信花卉不可能在這樣的裁培之下生長。不過,香港的中小學生倒是在類似的安排下被教育。尤其是那九年的免費強逼教育,實無異於工廠的生產線。教育署大概假定了學童和工業產品一樣,相同的鑄造過程必得到相同的產品。其實不只教育署,家長和社會人士同樣傾向於視學童、乃至於自己本身如機器,學童仍然在裝配線上,成人則是出了廠的機器,在這個社會機器內運轉,他們稱之為發展。不過,事與願違,有生命的東西都是這樣,具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和個體差異,愈高等的生物愈是這樣。結果,很多學生跟不上工模化的九年免費教育,本是很自然的事。不少老師搖頭慨嘆,有為數不少的學生九年下來除了識字外,並無多少其他知識上的收獲。這樣的識字教育成本可謂過於高昂。

     

        常識豐富的人都知道,不同的兒童在學習不同的知識或技能上會有不同的進度表現,強使他們進度劃一是違反自然而且不可能實現的妄想,若妄圖拔苖助長,如現在的九年直升機,更會弄巧反拙。這道理教育署終於也明白過來,推出目標為本課程(Target-oriented curriculum/TOC),可說為時未晚。TOC的提出其實反映了某種生態思維:我們不會視學不懂游泳的學童為低劣,同樣地我們也沒有理由視學不好英文的學生為低劣,在生態系統內只有不同的棲位(niche),並沒有上下優劣之分。差異的存在是健康而且對生命整體而言是有必要的。當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消失時,如現今工業社會的普遍趨勢,人類才需要驚懾。

 

        學生能夠按各自的進度學習,該是一項大大的改進。問題是,目標為本課程的設計能否把目的實現,則是極大的疑問。一位老師如何可以在課堂上講授多種不同進度,確是有點兒令人難以致信。T0C的變戲法大致是:先由老師向全體學生統一講授,然後按各自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指派難易程度不同的練習,度身定造不同的進度目標,學生不用與他人比較。

 

              目標為本仍必得向不同程度的學生統一授課,正是問題的徵結所在。這安排令系統性強的學科如數、理、化,或講究學習根基的學科如英文等無法實現多種進度的理想;除非是中文或小學的社、科、健之類學科。有關能力差的學生聽中文課,只要老師由淺入深,也可以吸收到淺的部份;深的部份再讓其他程度高的學生吸收。數學則會大有問題。例如二次方程,有關能力高的可以在一堂之內學會求根,能力差的則必須把課題分拆成多個基本學習單元,例如由已化成因子式並且A值為一的二次方程開始等,如是者經過多堂的反覆練習,才學會求根。這時,若是統一授課,老師根本沒法同時又向能力高的講授二次方程的應用,除非叫他們自學。必須要待到能力差的也學會最起碼方法,才可以講授應用。若不統一授課,學生的學習時間則會相應減少,因為大部份學生必需要經常呆坐聽講不屬於他的課題。

 

              此課程亦牽涉到行政上的問題,例如會使到教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學是良心工作,即主要靠教師憑良心把工作做好,行政上的監察往往帶來極大的副作用。例如,加強考核學生表現,又會驅使教師更加對準試題授課,更不會誘導學生發展對學科的興趣和深層理解。沒良心的教師可以甚為清閒,但是,良心教師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都是非常巨大,授課節數亦較其他國家多,再要他們百上加斤,可說並不合理。

  

              顯然教育署在規劃新課程時,並未考慮到教師工作量的額外增加,和教師是否願意接受等問題,結果使到普遍教師怨聲載道。這現像正好反映現代人的思維問題之一:偏平、單向和單一角度,而不理會真實世界是多度向和交互影響,結果使到所構思的改革措施不單解決不了問題,更會引發新的問題。例如,教師單在文牘工作上應付教育署,也要花去不少時間,若依舊不可以真正做到多元進度,結果只是進一步損害教育質素。

 

        此外,煩鎖的評估、無微不至的教學指引,亦處處制紂教師的靈活性。這措施亦反映出現代人的另一思維問題,把世界視為一部機器,把人視為機器內的零件,教育署就是教學機器的設計者,可以詳細設計教師機器應該怎樣運轉。

 

              那麼,學校教育怎樣可以在現存的架構和資源下,達到尊重個別學生發展差異的目的?事實上,教育建制若不是開放式和生態式,社會文化結構若不改變,上述目的不可能寶現。不過,一定程度的改善仍然是可能的,唯是人們必須具備不拘一格,和敢於嘗試的精神。

 

             規模大的學校可以考慮把各科分成三至四級不同進度的課程,若一級之內有六班,則A、B是高進度班,C、D是普通班,E、F 是低進度班。學生按他/她在該科目的學習能力被編收到不同進度的班內,同一班內的進度則是劃一的。能力大有改善的可以轉升到進度較快的班上,反之則要轉降至進度較慢的班。此外,學校和家長亦需要學習一套生態式的價值觀念:不崇拜或憎恨高佬,不嘲笑或同情矮子;矮個子沒什麼不妥,高個子亦沒什麼好羨慕的。

 

              另一可能安排是把節數多的科目分成三級不同進度,例如四節普通進度供全班上課,另三節低進度只供低進度學生上課,又另二節供高進度學生上課。班上其他同學可以自由選擇上不上高進度課,但教師只就低高進度授課。高進度課程不會劃入考試範圍,以免做成不公平,亦容許教師加強發展學生的興趣和對像層次的理解。

   

        教育署則應該嘗試引入生態式的建制觀念,如只向學校提出綱領性的指引或要求,再提供資源和技術支援,讓學校各自根據原則自行制訂和試驗實施辦法,教育署則在過渡期內或完結後對學校進行評核和建議,以確保學校能夠把綱領付諸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