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公民上集:回到未來 14) 混合穩態市場分享經濟之五:貨幣新觀念 PLANET CITIZENS OPENING PART 作者:彭耀階 Pang, Yiu Kai May, 2013.
不久行到河邊,只見林蔭夾河,不過每隔數十米便有一棟五六層高的樓房伸出水邊,幾乎每棟都別具風格,可就是全都有露台走廊,當中不少露台則是高低錯落而不一致,分別不到是那一層打那一層。訪平領著眾人上了幾層樓,原來露台邊都罷放著古雅的竹餐桌,天花上大片葵葉扇子在搧著風。大家坐了下來,在二十九度氣溫下,坐著透風的竹椅,搧著葵葉扇子,也挺涼快呢。 (1) 坐下不久,即見七八個中年男女走過來,並且直跟我打招呼。 (2) 「彭老先生坐時空機自遠古降臨,千古奇事呀,可以賞臉讓我們請大家吃一頓午飯嗎?」(3) 正要看看眾人有何反應,訪平已跟我們介紹:「他們都是縣政府多個部門的首長,這位夫人是縣長,他是環境局長,他是農業局長,都是經常來這兒吃午餐的,老彭覺得如何?」(4) 「一會吃完飯之後還有一個祭河儀式,也請彭老先生一起參加。」(5) 「大人物邀請,榮幸之至啦!就只看大家有沒有興趣了。」(6) 「他們是記者,怎會沒興趣?又可以大做文章,增加報紙銷路。」弼時打趣說。(7) 「老彭先前說我們懶散,他們都是傾全力從事生產,朝七時工作至晚十一時,老彭可以二十餘個工作時買到一部電腦。」(8) 「嘩!發達啦!又真是貨物天堂啊!」高官們嘩然。(9) 「若要天天七十一的幹,我寧可沒有電腦用了。」另一位女記者花花說。(10) 「不如現在看看飲食方面吧!」縣長說。「當縣長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將一頓普通餐廳內吃的普通飯餐穩定在十塊錢,而政府行政院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將一公斤蕃薯穩定在一塊錢,這也是我們貨幣價值的基準。」(11) 「嘩!你們發達才真呢!」我現在才發覺我那九千元原來也甚有購買力。「但我看你們都是市場運作,怎麼可能把價格固定下來?」(12) 「靠的是調整/調節供應任一個、任幾個甚至所有環節,和有龐大後備自然資源可供每一個生產環節所調度。」縣長說。(13) 「我世代後備自然資源向來都極端吃繫,那還有什麼可供調度?可否具體購解一下? 」(14) 「以蕃薯而言,供應商必須維持儲備,另方面政府要有足夠沖積平原自然保留區可開墾成稻田也不超越洲決策院所定下沖積平原耕地上限。若遇到價格上漲壓力,一方面先由供應商推出儲備平穩價格,政府則同時進行研究,找出成因何在,例如由於天氣轉差導致收成不佳,則再找出需要增加多少耕地,又再找出需要調撥多少資金和人力,接著由政府撥款便成。」(15) 「假如政府經已赤字纍纍呢,怎辦?」 (16) 「政府是不可能有赤字的。」 (17) 「何解?赤字纍纍正是我代政府的常態呢!」(18) 「那末你們的經濟制度又確實頗為費解。依我看那無異自設障礙。」(19)
「啊!聽來又是道理,我代各國政府經常遇到的經濟難題總離不開:一方面政府有巨大赤字,令到萬樣待幹的事情都沒錢幹,另方面民間又有數不完有高知識及/或有好體力的人怎也找不到工作幹。」(20) 「嘩哈!你不是說笑罷,老彭。天下那有這麼低能的政府?」,滿桌人都笑得東歪西倒。(21) 「但我代各國政府都是這樣。」我說話未完又爆出一陣笑聲。 (22) 「好有一比,一對青年男女相互傾慕,卻不可以拍拖,更不可以結合,那就必定有些不必要也不合理的障礙在當中作梗。」 (23) 「對呀!對呀!縣長,我代中國大社會中也真有太多這樣的事例呀!」(24) 「噢!」眾人一臉替我代人難過的表情。 (25) 「不必要的障礙怎拆除呢?」(26) 「經社,你看到端倪在那兒嗎?」(27) 「經社是我們的經濟智囊。」縣長說。(28) 「原來是高官,失敬,失敬。」(29) 「我們的智囊並不是公僕,而是某方面有過人專長的,兼職性質給政府出謀劃策。(30) 經社在本地的經濟討論區中表現出色,主張也曾被採周,成果不錯,故經常受邀到本地的政經學院講課,縣政府也看中了他,找他作智囊。」 (31) 「看來他們主要出了兩個觀念上的錯,一是視貨幣為財富,而不只是交易媒介和生產催化劑。二是政府可以辦多少事以收取到多少稅款為限。」經社說。(32) 「我代人都視這兩觀念為圭臬,原來是錯的嗎?那真要大師給我開悟一下了。」(33) 「好,我問你,在一個現代社會,生產者可以不用交易媒介進行生產嗎?」(34) 「小農社會才可以。男耕女織,自建房子,吃用不完的糧果布料等拿去跟人換取刀斧器皿,那就不用交易媒介也可以進行。現代社會則不成。像剛才的服裝部門,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客人,若你拿白米結數,他拿蕃薯,她拿布匹,單處置這些什樣貨物已萬分踢腳,更惶論拿來支付生產成本。」(35) 「好!再多看一步,是否同意交易媒介也是現代社會內必要的生產趨化劑?」(36) 「同意。回到剛才的服裝部門,若沒有貨幣,廠家也沒可能拿糧果布竹去支付大規模生產開支,服裝生產只好回到小農社會的裁縫店,我剛才那件麻質T恤便要五百塊錢一件,而不是二百塊。」 (37) 「好!再多看一步。你是否同意,財富觀念跟催化觀念並不能兼容?」(38) 「這個嘛!暫時沒法回答。」(39) 「就讓我告訴你吧!並不兼容。比如說,某縣遇上大地震,房屋全倒塌,死傷不計其數。災後要重建,但整個縣的餘生者當不在少數,兼九成人失業,建房亦需費不少。若將金錢視作財富,小國將撥不出重建費,因為政府通常並不會有這麼龐大的備用盈餘,亦難以安排眾多災民就業。此外,驟然間失去龐大數目的購物消費者,也令到非災區的經濟轉壞,經營較不善的中小企會有部分受連累倒閉,失業人口進一步增加,經濟於是進一步萎縮,有可能因此引發不景氣循環。」(40) 「但若不將貨幣看作財富,而只視作生產催化劑,政府可即時分階段擴大貨幣供應而無需受可動用資金上限的制肘;之所以要分階段,乃在於讓建材和技術勞工的供應增加能夠呼應得到需求增加,不會造成供應吃緊。此外,所新增貨幣供應亦可以即時替災民重建企業,此舉不獨不會眼巴巴讓社會驟然間失去龐大的消費隊伍,更可增加對非災區的糧食、貨品、服務等的需求,令到非災區人民的收入得到改善,於是又會增加購物消費,造成景氣循環。」(41) 「恐怕我代經濟學者皆一致認為這一招行不通。」(42) 「他們怎講?」(43) 「任意印鈔,小則引發惡性通漲,大則令民眾對貨幣失去信心,鈔票變廢票。」(44) 「當政府只視貨幣為生產催化劑時,自必然要有一套控制通漲和流通貨幣的收放機制,我們現今的工具就是交易稅。像剛才的災後重建例子,糧食、建材和必需品的價格可以預期必然會被扯高,這時政府可以漸進式調高銷售稅,直至物價平穩下來為止。這個增加貨幣供應並將之放到重建樓房和產業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增加有關物資和勞動力的供應並且將物質和生產從非災民手中自動而且義務地按照政府的意願轉移到災民手上的催化過程。 (45) 「現在明白了,怪不得你們人人都不用交入息稅。另外我想了解,萬一流通貨幣太多時,你們會不會動用貨幣吸收體,例如增加銀行存款利率,多發行股票等。」(46) 「一定不會。有史以來便一直是這樣,不能以金錢賺取利息。銀行存錢沒有利息,借錢給別人更加不能收取利息。」(47) 「若借錢收息又會怎樣?」(48) 「老彭未來收入一定不錯,我也想跟你借一點用,但千萬不要向我收取利息,否則我拿了你的錢後還可以將你告發,令你坐牢。」弼時打趣說。 (49) 「原來如此,我豈不平白少了一個賺錢途徑?你不還錢呢,我可以抓你去坐牢嗎? 」(50) 「可以找政府設法解決,卻不算犯法。一般來說村會幫村民解決欠債問題。」(51) 「但我們村一個非技術新村民月薪只有那一千五百塊,恐怕生活也很勉強,那還有餘力還債?」(52) 「我看並不呢!讓我算給你看看。」弼時回答:「村莊提供了食住、資訊、文娛體康等活動給大家,每一個月我們只須付三百六十元伙食費另五十元什費給村莊,文康等無非百來元,另預一至二百元其他什項開支,我看若省吃儉用,不隨便花錢,八百元左右一個月便足夠,每月可以拿七百元還債。」(53) 「啊呀!現在再仔細看清楚,原來是你們富裕得多,而且真真應了我們的廣東老諺語:我們是『貪字變貧』!若只計我往日的實質購買力,確實比你們高,但弊在我無論幹什麼都要付鈔,你們則幾乎幹什麼也不用付。」(54) 「但我仍不明白,為什麼不可以錢生錢?」(55)
「回到經社剛才的講解,我仍有一個問題,不怕屢次調高銷售稅會引來抗議之聲嗎?」(60) 「一定不會。因為人人都知道這是抑止通漲的手段,例如英泥,非災區想用英泥的人看到漲價兼稅款調高了又調高,脫離了供求的漲價,不趕用的人就覺得購買是白花錢,於是會將計劃押後,等重建完成,或生產者擴大了產量後再用。由於他們知道若不增加稍售稅的話物價將會更昂貴,也就不會抗議反對。」(61) 「不太明白。比如說,英泥稅加了十巴仙後,於是英泥價在增加二十巴仙後穩定下來。但若不加銷售稅,英泥價不是在增加三十巴仙後穩定下來嗎?因為買家都同樣多付三十巴仙嘛!」(62)
「原來並不如此。若不加銷售稅,那十巴仙款項就不是政府拿,而是廠方、批發和零售各拿那十巴仙一部分,結果那些錢財又回到市面去讓各行各業繼續以之催化交易,結果令到英泥的顧客增加,以致英泥價要在高出三十巴仙一定程度之後才會穩定下來。 加銷售稅過程實質上是將流入了流通貨幣的重建款項再度從流通貨幣之中取走,因而發揮到抑制通漲的作用,尤其是相關貨品的物價。另一機制則是先前說過的顧客心理,若無銷售稅增加,顧客會較容易接受需求增加所帶來的加價,所以價格也要加到較高水平後才停止增加。」 (63) 「終於茅塞頓開,有勞大師指點。」(64) 「我們稱這方面的制度為穩態市場經濟,但這仍只是現行制度的其中一個大環節,仍未算是整個經濟制度。當中主要機制為 1:利用增減交易稅來調控流通貨幣, 2:調撥乃至創造生產因素至到或離開某些主糧和必須品的生產以固定其生產成本,和 3:非不得已時進行人口規劃。 利用首二項機制,政府可以首先將貨幣的購買力任意設定在一塊錢一公斤蕃薯,於是其他產品都會自動地據此在市場之中取得供求平衡價,政府亦一直調控著它,令它不會改變。」(65) 「我仍有不明白之處,即管你投放盡四大生產因素至蕃薯生產上,你只可以任意增加總產量,但每單位人力的收成總量不可能高越某一上限,例如人均k公斤,但若其他行業不難找到超過k塊錢的年入時,你仍然沒法達到目的呢。」(66) 「好問題。你所述情況其實反映出既有市場仍末向任意設定市場值作出調整,於是政府可以動用交易稅工具,逐步調高其他食品的稅率和取消蕃薯的銷售稅,若仍不成功,更可擴大增加銷售稅的貨品範圍至勞動力密集的奢侈品上,令到愈來愈多人接受年賺k塊錢的收入。」(67) 「同意這機制的確可以令蕃薯市場走向任意設定的價格,但過程會觸怒人民,真行得通嗎?」(68) 「假如真正要動用剛才所說所有手段來達到目的,即使行得通,政府所付出的威望代價也太大,其實上面只在於提出解釋,即使任意惡劣的狀況也可以達成目的而已。真正實行起來,必須要符合四點。首先要選擇普遍人食用的能源食物;人人天天買,才成其幣值基準。其二必須是能源食物之中環境影響最少的一種,因為需求量龐大,若採用環境影響大的,如米或麥等,則會構成較大環境問題。其三還要既有市場價跟目標市場價不可以相差太遠,以免要出現大動作調整,如提高其他貨品銷售税等。其四是先要確定加強四大生產因素的投入必定可以調低生產成本和具備足夠吸引,令人員會自其他生產行業投身進來。」(69) 「仍有問題!例如我世代某國政府想採納這套穩態市場經濟,同時亦想拿蕃薯作基準主糧,唯是當時蕃薯的市價是六塊錢一公斤,豈不是非要進行大動作,都不可以將之調較至一塊錢一公斤?」(70) 「上述辦法只可以拿來作穩定物價手段,千萬不要拿來作起動調較,強將蕃薯由原來六塊錢一公斤調較至一塊錢,必出亂子。解決辦法是發行新貨幣,替換舊貨幣,新貨幣一元跟舊貨幣六元等值,問題馬上解決。」(71) 「茅塞又大開一次,多虧大師指點。」(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