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公民 上集:回到未來

19)零干擾農作求自救

PLANET CITIZENS OPENING PART

作者:彭耀階   Pang, Yiu Kai    May, 2013.

科幻小說體論著目錄

「零干擾農作又意義何在?」我問。(1)

自然才具備高超智慧
「你世代一個最重大的文明問題就在於視大自然為死物,以為人才有擺布世界,解決問題的智慧 。又錯誤地從你們的現代工業社會來理解人的本性,誤以為人的本性都是兇殘暴戾,奸險狡詐,公民社會內的人若有公民意識,有公義心,那就必然是歷代以來聖人教化的結果。誰不知真相原來剛好相反。生命系統極端複雜而微妙,完全超乎人的智慧所能理解,更徨論設計,只有大自然才具有將之孕育出來,延續並發展的智慧。 」(2)

「同意你的分析。當我們對史前及現代僅存的採獵社會的研究愈多,愈發現到歷代哲人所揭示,我世代人所奉為圭臬的普世價值,原來老早普遍具體體現於採獵社會之中。現存者自北非!kung,Hawaii土著,北美Hopi,至南美哥倫比亞山區Kogi等莫不如此 ,由此可知自然智慧可及至人的思想和行為,不待聖人偉人教化。兇殘暴戾只是部族間衝突爭戰頻盈的採獵社會才如此。人之必須要待聖人偉人教化,只是進入了農業社會之後的事。」(3)

愛心、素食、肉食、殺生

「所以,當人著手干擾大自然,例如放牧,開耕等,生命系統必定隨之受到耗損。你們視耕種,素食為環境友善,屬於謬見;素食只是在一般情況下比肉食環保得多,但絕大多數素食品必須要開耕才能得到,而耕地恰好就是一塊生態嚴重劣化了的野地,所以依然不是環境友善。只有不用開耕或干擾大自然就可以得到的,才是環境友善的食物;但這些食物則半數以上不是素食。以當地蜜蜂採野地野林内的花蜜,可說是環境友善食品中之典型。若能小心控制所養蜂群,不會在花蜜樽頸的時候令野林内其他採蜜動物因而額外缺蜜,就達到零干擾。 另外紐西蘭以懸浸於水中繩索殖養的殼菜蛤,只需以自然存在於海岸內灣中的浮游生物作糧食,若作業船艇使用人力或再生能源,也達到零干擾並且具有生態優化作用。」(4)

「即是說,盡量吃零干擾方式取得的糧食就是要部份素部份肉的吃,亦即是要殺生,這豈不是要逆著愛心而為?綠色人士總寄望,人類若敖得過這個難關,未來能夠繼承這個地球的人都應該盡是愛心豐富的人呢! 」(5)

「你們的綠色人士十分正確。高智能生物最重要一點是具有豐富的愛心,並且這愛心絕對不是「私愛」,光光及於你的至愛、至親、和好友,她還必須要及於眾生,大自然乃至整個宇宙 ,或可稱為「泛愛」,具體體現於自動自發的對眾生、大自然和整個宇宙的欣賞、認識和愛護。若不如此,這個深奧莫測、複雜無邊、兼且萬事萬物環環相扣的世界會令你所傷害的事物,所對大自然和萬物的任意妄為 ,必定在你不知不覺之中轉而為傷害你這高超智能生物整體的生存根基,歷代以來的傷害和妄為滾存下來,終於會將所居星球上的生命廷續系統損毀至足以令到這種生物給開除球籍。人類五六千年來大肆毁林開耕,放牧牲畜,又怎知道原來會破壞水循環,製造更廣大沙漠,更加嚴重一點是,耕田種植製造出來的甲烷比自然野地多出非常多倍,並且給釋放出大氣層。大氧層中自然存在的氫氧基,當空氣中的水分子踫上個單身氧原子,就會被踫撞重組出來。氫氧基原本就是甲烷氣的分解摧化劑,足以將自然製造出來的甲烷氣分解,卻遠遠分解不了耕種製造出來多出很多倍的甲烷氣。 過多積存於大氣層之中的甲烷與空氣中的水份子水合後重於水,會聚於水底、海底,形成深海海底的水合甲烷湖。最危險還是極帶,淺海海底也有水合甲烷湖,北冰洋西伯利亞岸邊的海底甲烷湖在海面之下只有二十米深左右之處,只要那兒的氣温再升高一些,其內比二氧化碳利害二十五倍的温室氧體--甲烷,就會瘋狂地釋放出來,到了這一地步,人類後悔將已太遲。 亦即是說,人類過往五六千年來的放牧和農耕,清林開耕,其實是在替自己埋下一枚自我毀滅的計時炸彈。 人類祖先早知自然林之內支持無數鳥獸虫魚的棲息和生計,若對天地萬物具備豐富愛心,又怎捨得毀林來種植他們的稻麥疏果?而只會繼續往林內狩獵、摘取野果,也就不會替自已設下自我毁滅的伏筆。 」(6)

「就是了,愛心最為重要,吃肉即是殺生,殺生則與愛心牴觸,怎可以教未來的人殺生?」(7)

「老彭,你基本上說得對,不應該教未來的人殺生。不過你的講法大有商榷餘地,看來你是個對思考藝術不甚了了的人, 恐怕你世代的人也如是,你們從大眾思維文化之中不知不覺地吸納了一套思維典範,致令你的思考過程就只光看看所考慮的情況可否套用某些規則,而並不是探究最終極或最根本的原則為何,然後再從這原則 推導出下層原則或規則,而下層原則或規則只是為了方便應用而訂定,不可以作為最終依據。恐怕只管套用規則的思維習慣是你們那工業文明其中一項最具殺傷力的問題元素。就像剛才的討論,最終依據是 泛愛之心這一最高原則,下一層推導出來的原則起初就是你所提的不殺生。但即如先前已討論過,不殺生 幾乎不可能,吃素就算作不殺生也不盡不實,吃素也殺不少生,還未計算現代化工業式農耕對生命延續系統的破壞。我們只能夠作一盡量符合最高原則的修訂,就是『盡量減少殺生地吃 』。在這個原則底下,若吃某些肉比吃素殺生更少,不但吃這些肉與盡少殺生原則並不相牴,我們更應多吃。例如水中繩索殖養的殼菜蛤((但請留意大多數瑴菜蛤(MUSSEL)並非如此養殖)),吃牠們比吃素所殺的生更少,我們應多吃牠們以減少殺生。更何況牠們是沒有大腦的非恆温動物,只要先急凍 ,便可以無痛宰殺。」(8)

「有機耕作或永續農耕不可以完全免卻殺生的嗎?」(9)

『從永績農耕半原野區域中取得的素食可以視作不用殺生取得,其餘耕作方式,包括永續農耕其餘區域,只可以說是比一般畜牧殺的生少得多 。但畜牧亦可以在一定條件之下設計成不會令到大自然要加添資源付出,像這裡以山徑兩旁雜草牧養山羊的方式,吃這些山羊所殺的生便比非零干擾農作及非上述半原野區域永續農耕素食少,原因在於不用額外騰出野地或耕地來飼養牠們。即使有機或自然耕種,只要你佔用土地,那土地在你不佔用它的時候是萬千野生生物的家園,現在被你佔用了,那萬千野生生物便都不再可以存活 ;所以需要耕地種植出來的素食所殺的生也並不少的。除非是多層農耕大厦內使用再生能源和廚餘肥料的水耕,因為這種水耕相對上佔用土地少得多 ,亦不額外耗用自然資源或製造污染。 又或者是從永績農耕半原野區域中取得的糧食,但這區域仍然算不上是零干擾,太大量這樣的半野地仍然會令生態系統劣化,要知道,令到生態系統劣化亦即是殺生,而且這種殺生比不 劣化生態系統的肉食(例如水中繩索殖養的殼菜蛤)問題更大(10)

從上述議論可知,「盡量減少殺生」跟「不殺生」兩原則不同之處,是「不殺生」十分具體清楚,可以當規則使用;但「盡量減少殺生」則非常不具體,故此難以作規則使用。但從上述的議論亦可知,吃食物殺生多與少原來跟生產該種食物所造成對大自然的干擾成正比,於是 可以改為以「盡量減少干擾」代替「盡量減少殺生」作規則或準則使用。我們由此馬上知曉,只有零干擾方式生產的素食可以做到不殺生,例如老兄所居山村的殖種香蕉(第1章第9段)就是。(11)

盡量減少殺生這一原則,及以生產食物干擾多少作準則,我們可以得到從殺生最少至殺生最多的這個排序:

1. 零干擾素食(例:山村的殖種香蕉)

2. 零干擾肉食(例:懸浸於水中繩索殖養,人力小艇作業的殼菜蛤)

3. 低干擾素食(例:永績農耕半原野區域中取得的野果,農耕大厦內使用再生能源和廚餘肥料的水耕疏果)

4. 低干擾肉食(例:山徑兩旁雜草牧養的山羊)

.....................

原來零干擾肉食所殺的生比低干擾素食少,低干擾肉食所殺的生又比一般素食少。』 當然,這裡必須強調,零或低干擾飼養仍不足夠,更必須要做到人道飼養(第15章第4段至第11段)和人道宰殺(第15章第4段至第11段)才成。(12)

零干擾怎界定

「你說山村溪邊小部份泥灘上的蕉屬零干擾作業,但往往自然林內這些泥灘上多會長著野蕉,恐怕村民種在那裡的是經歷過不知多少世代的人工選種,所掛的蕉比野蕉多、大而且更加美味,亦即做成了分別,這還算是零干擾嗎? 我接受山村的伐竹(第7章第16段)的確大致上是「零干擾」,唯一可以想像得到的改變,是若村民不伐的話,死竹還會待在那裡多二至三年才清出空間給新竹生長。此外我便怎也想不出還有什麽其他改變。 」(13)

「絕對的零干擾當然不可能,即使你先前提到的伐竹也不是絕對沒有分別。若僅從正確造辭角度而言,應使用「最低度干擾」,但我們還要考慮概念推廣,大眾很容易便會誤以為不伐林就是最低度干擾, 還是「零干擾」清楚明確 ,更加有利於向大眾推廣大眾應該認識的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人存活於一個地球生命系統之內,這個生命系統極端覆雜、龐大、微妙、深奧 ,並非人的知識智能所能夠充份理解。妄圖操控擺佈這個系統乃極端危險的事情,且輕易便觸及人類和生命整體的存亡,絕對不可以拿來冒險。 所以人的任何活動對這個生命系統的干擾愈少愈好。』至於「零干擾」這辭該怎樣界定,可否達到零干擾,可以慢慢再研究。至於你所提的優選問題,其他動物也會幹同樣事情,特別多、大又好吃的蕉必有特別多的動物摘了去吃,於是這蕉的基因給傳播開來的機會又特別多了。 除此以外,就跟零干擾伐竹一樣,你怎也想像不到這些蕉對四週生態可以有什麽影響,蕉故然是最不擅擴張地盤,連吃蕉動物的數量也不會增多,因為蕉仍未熟 便早已被人先行摘掉。」(14)

 

「當有人在一個區域生態系統之内從事這種零干擾農作一段日子之後,根本不可能知道這系統若没有加入她/他的作業的話,區域生態系统會怎樣發展,怎樣確定有無實質上的變化?」(15)

 

「可以利用鄰近元素最接近的區域生態系統作參照,例如這山村谷地生態系統的參照系統就是這山脈內其他相若地質、座向、大小和形態的山谷,再從中找出各主要動植物的物種數量和各物種個體數量最接近的作參照系統。若作業系統經歷長時間運作之後跟各參照系統間的差異並不多於參照系統之間的最大差異,該作業可視為零干擾農作。 當然,非研究人員可以單憑生態原理和機制等知識推拷他的作業會否干擾所處的生態系統以作決定。例如養蜂,蜂群在你的悉心料理之下往往會令到所處區域系統的數量比自然存在的多,在非花蜜特少時期,我們可以根據一個生態原理:食物必定夠供應有餘,不會影響其他採蜜動物,但在花蜜特少季度便不同,要達到零干擾,便要視乎這時期的採蜜動物會否缺糧而定,會缺糧則有可能會令到某採蜜物種的數量減少,嚴重者甚至會在作業所處區域系統內消失,而這減少或消失是由你的養蜂作業而起,並非自然因素導致,那我們便可以單憑原理和機制等知識推拷得到作業可否達到零干擾。反之,若拘泥於造辭百分百學術嚴謹正確,「最低度干擾」 的考慮很容易令到非研究作業人員缺乏了少蜜時期問題的考量,一心以為干擾在所難免,只要不嚴重便成。(16)

 

為何要零干擾

「同意這是其中一個確定辦法。但可以想像以零至低干擾方式生產出來的糧食不會太多,恐怕難以此方式大幅減低由生產糧食所帶來的環境破壞。」(17)

「零至低干擾農作所著眼之處不是二十一世紀初,而是人類很可能繼續耽溺於利位物權,終於導致氣候失救後的地球。人類整體回應氣候變化的態度若一仍舊貫,愛理不理,全球平均温度失控地上升,做成氣候極端化是必然之事。根據Lovelock的預測,一世紀後全球人囗將僅餘五至十億,都會擠到僅存的生態綠洲地帶去。假如這些餘生者一仍舊貫地開耕取糧,綠洲上的自然植被將大幅大幅地被斫除以開僻耕地。(18)

「當然,我們必須明白兩點:一者氣候是個非線性系統,並不可以單憑温室氣體所吸的熱能有多少積存於大氣層,多少積存於海洋,從而推算出全球平均氣温將於何年上升多少。二者我們對氣候現象機制等所知仍不多,當温室氣體滾存至前未曾有的濃度時,前所未有的氣候怪現象亦隨時有機會湧現,令到平均氣温有可能比預算的更高或更低,因之不可以將Lovelock的推測視作必然。 但基於Lovelock是在一概相關知識範圍內所可以作出的最合理推斷, 與學界的主流預測亦大致相若,兼且這些預測關乎地球和眾生的存亡命運,所以即使這並非百分百科學結論,我們仍然必須嚴陣以待,傾力應付 ,作最壞可能的打算,同時寄望氣候這個難料的系統可以讓人類和地球眾生避過Lovelock所預測這一刼。(19)

鑑於零干擾農作生產項目的發展難度非常高,不可以待到急需使用時才張羅發展,故應於二十世紀末便著手進行。 農業上盡速發展零干擾農作、低干擾區域的永績農耕、和城市農耕大厦(仿效多層工厰大厦)內使用再生能源和廚餘肥料的水耕等,原理上是盡量減少每單位糧食生產的農地佔用面積。糧食消費者亦應作出相應配合,多素少肉少奶,吃肉則盡量吃零干擾方式殖養的,例如先前提到過的以懸浸於水中繩索殖養的殼菜蛤,不用斫除紅樹林所殖養的蠔等。」(20)
                                                    
「又怎樣?反正到時球温都是會一路上升没回頭。」(21)

「並不一定。根據你所提供Lovelock的研究,地球在高十度八度之後有另一平衡點,我們正好據此可能情況來作出建議,知道他何以會有此一認識嗎?」(22)

「原來Lovelock說數千萬年前地球也曾經發生過一次二氧化碳失控地由於大規模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出來,數量跟我們整個工業時代的總排放量差不多。」(23)

「奇怪,幾千萬年前人類祖先仍未出現,誰燃燒化石燃料?」(24)

「不是人類,而是自然意外。當時一個超級火山爆發,剛好把一個油層爆個正著,石油都陸續給噴了出來燃燒掉。」(25)

「就是了,關鍵就在這裡。當時全球平均温度也上升了十度八度,不過並没有像物理學權威Hawking所警告一般會不住上升,而會在上升了十度八度後到達新的平衡點,穩定下來,然後經歷了三十萬年後回復正常。」(26)
                                     
「這跟零干擾農作又有什麼關係?」(27)

「可以憑地球科學知識推拷得到,地球之能夠回復正常,是生命延續系統和地球上衆生物共同努力的結果。高十度八度的地球必然沙漠處處,必須依賴自然植被改善區域氣候,增加降雨,於是植被可向沙漠擴展開去,植被面積愈來愈大,終於吸收二氧化碳的規模大至足以令到其在大氣層內的濃度下降。可是耕地卻令多幾倍的陽光到達泥土,令地表大氣層處於較高温狀態,不利降雨。另外平均每次降雨都有只及野林四 分之一的水分可以被蒸發返回天上,做成水循環的大破壞。基於以上兩因素 ,耕地環境令到植被遠較難於向沙漠擴展,結果地球難以從高十度八度的短暫平衡温度回降至健康的平衡温度,甚至可能弄至高十度八度的平衡温度也不保。」(28)

「即是說,未來的餘生者應盡量從自然植被中,或以不砍除自然植被的殖種中, 盡量以不干擾自然的方式取得糧食,對否。」(29)

「正是這樣,但仍未足夠。未來的餘生者還應要盡量居於生態村,採行合作社或我們世代的村制度(見第七章)。」(30)

「生態村跟盡量低度干擾的農作有關係嗎?」(31)

「何止有關係,根本就是關鍵之所在。其一在於如何以最少的糧產讓人人皆剛好獲得足夠食物,要點在於不問勤惰賢愚的平均分配。分配若不平均,或則有部份人得不到足夠糧食,或則要擴大產量,添加對地球的干擾。以合作社或我們世代的村制度經營的生態村可以做到平均分配,所有其他你們世代的既有制度則都做不到。其二在於如何令到產糧者切實遵行盡量以最低度干擾方式產糧,要點在於消除經濟競爭。上述生態村講求以協作代替競爭,層次及於人與自然,人與他人和人與自己內心。反之,只要有競爭,生產者便要千方百計去壓低生產成本,從你們世代的食物生產可以歸納出一個通則:最低干擾的生產成本未必是最昂貴,但生產成本最低的則必然以最高干擾最得。生產者若必須在競爭中求存,便都只好轉向高干擾的生產方式。」(32)

「馬列毛式共產制度豈不也做到上面兩大要求:平均分配和消除經濟競爭,你們認為這制度也可行嗎?」(33)

「雖然馬列毛式共產也做得到,但這套龐大機械架構、中央指令一切、無成效反潰的制度會令到勞動者失去生產意欲,效能差劣則會令到每單位土地的糧食產量下降,結果又要擴大耕地面積才夠填飽所有人的肚子,於是又要添加對地球的干擾。」(34)

「若仍不足夠呢?尤其是裹腹食物較難以此方式獲得。」(35)

「控制人口。」(36)

「若仍不足夠呢?」(37)

「其餘所需可以採行永續農耕中較低干擾的分區獲取,還有在城市仿效工厰大厦般建多層農耕大厦,並且使用再生能源和廚餘肥料的水耕。」(38)

「以自然品種植林,來加快植被向沙漠擴展,有好處嗎?」(39)

「老早就應要做,只要成功植出來的林任其自然發展,不要急急又將之轉變成耕地便成。只是你世代人在這方面始終都只限於虚應故事,結果坐失時機。」(40)

下頁    NEXT PAGE     上頁    LAS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