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為「價值死巷」
作者:彭耀階 Pang, Yiu Kai Sept., 2003.
城市衍生大規模生產,衍生商品化社會,衍生三合土森林,人長期處身於這種人工、機械情境之中,會在不知不覺間被社化。所以城市亦會衍生出機械式思維,追求金錢和物慾的人生觀,亦由此發展出機械式建制。此所以學校要設計得跟工廠一模一 樣,學校即是廠房,課室即是裝配線,學生即是原料,教學即是啤製,人人讀相同的東西、人人進度相同、人人一年升一級即是流水式作業,畢業生即是製成品。社會辦學的動力來自爭取經濟、科技成長的最大化,大多數家長送子女入學的動力來自爭取子女未來賺錢和攀爬社會機器層級的最 高化,學生的學習成果之一就是認識到做人就是爭取上述東西,最有效達成目標的方法就是動用意志壓力把自己打做成一部可以一天開動十多小時的讀書機器。
「這一整套秩序和安排不正好帶來了社會最神速的進步,那還不是最理想的嗎?」面對這麼一套主流觀念,也即是要面對人經常會遇上的概念問題:「進步」所指為何?可以說,像電腦、手提電話等新生商品,就是一般人所謂進步,相信現在沒有人不同意這是在現有秩序、安排底下所最容易造就出來的。基本上,大多數人不用思索也可以回答進步即是指物質操控或科技的發展和普及。既然是這樣,如果進步就是要把人弄得和機器一般,又有何不妥?這個反問反映出大多數人不自覺地把進步等同物質操控或科技的發展和普及,並把這樣界定的進步不自覺地看成是個人和社會的最終極價值,任何與之衝突的事物都必須退讓;人不能夠忍受活得像部機器一般是真的,之不過,為了進步,也沒有辦法了。為了進步,打從三歲開始人類便要接受機械式操練;為了進步,人類選擇天天為生計自我模擬成一部最具效能的機器,並要與其他見得到或見不到的模擬機器拼個你死我活;...這些正好都是城市生活的現實。
生態村要求人不將主流社會內流行的一套價值視作自明的真理,如果進步意味著要挖空生物整體的生存根基,如果進步意味著要人天天活得像熱渦上的螞蟻,我們寧可不要進步。其實只要城市人都能夠進行人生和社會方面的價值反省,建設真的生態城市又會變或可行。問題只是,城市本身就剛好是個價值迷陣,無處不在的商品,廣告,店鋪,消費場所,從政府至市民最關注的都離不開經濟發展、就業、發展、加薪、發展、減薪、發展...等等,使人不其然覺得生存的意義就是物質生產和消費 ,甚至連「可延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也被城市中人翻譯成「持續發展」,再將其意義歪曲成城市的持續發展、經濟上的持續發展、旅遊業、美食等等的持續發展...!!!而且當滿足上述一套價值出現問題時,例如經濟衰退,例如要改善學校教育,更會使人對於這一套價值的渴求更加趨於強烈,例如要刺激消費,刺激經濟,增加收入等,於是這個迷陣在文化系統上構成一個超穩定的單穩態結構,即任何衝激都改變不了這一套價值,甚至可以將之增強。香港在二OO三年所受到變種病毒引致的非典型肺炎襲擊就是一個典型好例子。這種疫症其實並非與環境衛生差相關,因為它主要襲擊工業先進國的人口最密集地區,而且這些地區大多是全球有數環境衛生攪得最好的地區之一,如多倫多、星加坡等,反而那些被世人公認為環境衛生最惡劣,而且又有頻密人流往返香港的城市如孟買和加爾各答等則不受影響。其實變種病毒在健全的地球生態狀况之下並不可以急速地湧現,怪菌連番肆虐通常與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干擾有關,長遠解救之道當是約束經濟,減少排污,加強生態保育。但在這疫症襲擊下,香港受到最嚴重打擊的方面卻並非殯儀館不敷應用,而是經濟重到重創,失業率冒升,於是乎所有人的視焦都聚集到怎樣刺激經濟,復甦經濟等方面。至於探究 根由和以此防患將來於未燃,則乏人問津。這現象正好反映出這個價值文化單穩態的超穩定狀况,真是什麼東西也改變不了。
地球上各不同角落自動萌發的 生態村乃至世上古今各大主要宗教和思想體系之所以皆不約而同地並不接受以金錢、地位、物質享受等作為人生最終目的,除了它們幾乎必然引發起資源耗用,大程度環境影響之外,最重要乃由於它們會令人在面對個人、社會和地球的各項問題時,皆會失去因應問題根源作出調整和調節的能力,以致 終歸難以逃脫走上絕境的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