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自然今昔(1)
(首次於九六年以題為 [發展大嶼山所帶來的環境影響]發表於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可持續發展研討會)
(一)曾經風物佳絕
「夫大嶼山者,雄峙寶安蒼冥中,庵寺櫛此,為佛教勝地。而萬丈瀑一帶,峰巒疊翠,瀛清海碧,匹練瀉空,霑月飛雲,風物尤為佳絕。」主張「有為無為皆不取著,方是真無為」的釋倓虛法師,將他對大嶼山的感情,刻於長年自山上俯望大澳,珠江口和仱仃洋的淩風亭內,遊人駐足其間,若細味碑文,莫不頷首會意。
(二)禍從天降
誰料,數年前,遊人偶拾天梯,攀上大嶼山巔,鳳凰峰頂時,赫然發現自東而西二分一圓週,半徑不過數十公里範圍腳下,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四個新國際機場來。其一更之黃塵滾滾,鋪天蓋地的給推土機群橫堆直壓的展現於他們腳下。
(三)中國傳統農業的環境影嚮
然而,大嶼山所遭受到的環境「破壞」,並非始自今天。自晉代以來,中國移民陸續遷入,並帶同華南傳統耕作方法。雖則此種方法合乎生態原則,例如以糞便,有機廢料作肥料循環回田間等(註一:
Armando Da Silva),但開懇谷地為農田,已帶來一定程度的環境影嚮或破壞。香港境內原始演替和次生演替頂極植被,屬亞熱帶闊葉林,為多元森林生境,內藏佔主導地位的樹木品種達十至二十多種(註二:
Hill, Gott, Morton & Hodgkiss)。正由於其多元結構,內藏的動植物種數較之人造森林生境遠為豐富。大嶼山谷地內的頂極植被無例外地亦為亞熱帶闊葉林,若將之改作農田或人造林(如現今的紅膠木夾雜愛氏松樹林),即會導致改動範圍內的生境多元度,生物質量,生物數量,種數豐度及土壤沃度等皆劇降的負面環境影嚮。若此等改動只大嶼山獨有,以當時的地球環境狀況言,可視為「可接受的環境影嚮」。不幸的是,此種生境改動卻數千年來大規模地不斷在中國中南部進行,最顯著後果是中國大陸水循環的破壞。由於降落農田的雨水只約兩成返回天上,比起樹林的約八成來說只四分得一(註四:
H. Riehl),這使得自海洋漂進內陸的水份愈多在東南沿岸地區流走,愈少降落於內陸深處。結果是內陸深處的森林漸漸消失(註五:
張保民),沙漠漸漸擴大,沿海地區的河流則愈來愈易於泛濫(註四:
H. Reihl)。
持續達數千年的中國農業文明,其實已替地球生態圈帶來巨大的創傷,上述水循環破壞僅其中一例。尤幸中國傳統農耕合乎生態原則,加以歷來重農抑商的社會傳統和其他有利生態平衡的文化特質(註六: 彭耀階),古代中國人終亦能夠與大自然重新在較低環境質素水平下取得平衡,不致持續惡化。
(四)現代工業發展第一浪:漁港式微、漁場完蛋
可惜,時至今日,地球環境因工業化發展而面臨崩潰的威脅(註七: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我們反而看不見有什麼可使現代工業文明與大自然重新取得平衡的文化機制,自人類社會中衍生出來。乍聽起來,這論點好像無的放矢,為什麼人們不可以視需要訂定適當的環境法例,再動用現今的高科技加以推行,問題不就迎刃而解,還有什麼文化不文化!問題是,法例總是鬥不過人的集體意欲,不是無人通過,就是無人執行:而人的集體意欲總是受到經濟模式所導引,以致高科技往往並非用於環保。不信,可看看大嶼山歷年來在現代工業文明洗禮下所遭受到的環境衝擊,當可獲得發人深省的啟示。
第一浪是大澳漁業的衰落,和珠江口漁場的消失。大澳漁港至少已有數百年歷史(註八: 香港大學建築系),主要為漁民供奉的天后廟和侯王廟同於三世紀前在大澳建成,可知當時的漁港已具規模(註八: 香港大學建築系)。在一九一一年,香港政府於行政報告中提到,該年大澳的黃花魚季創造了產值紀錄。在一九五一年,大澳共有大小漁船516艘(註九: 張兆和)。由上述證據可知,大澳漁業能夠維持數百年不墮,此亦顯示出當地漁民的作業,已與珠江口漁場的生態求取得平衡。不過,自四十年代末開始,香港政府銳意向大澳和全港原本無心的漁民推銷漁業機動化。當初十年八載,小數能夠擁有機動漁船的漁民的確「嘮的風生水起」,不過,惡果亦幾乎即時呈現。原本千年來為大澳漁民命脈的黃花魚季(黃花魚每年於九至十二月群聚至珠江口繁殖,稱為黃花季節),卻於短短十多年之內從產量大增一變而為消聲匿跡(註十: C. Y. Chu )(圖一)。大澳原有不少搖小艇出海,朝出晚歸,以釣魚為生的漁民,至六十年代,他們已無法釣得足以糊口的漁獲。至八十年代,除掉小數改為遠海作業外,其他漁民大多被迫上岸轉業,珠江口漁場宣告完蛋。至九十年代,南中國海其他漁場亦趨枯竭,部份遠海漁船亦終告支撐不來,要賤價賣掉漁船,拖著一身債項才上岸(圖二)。大澳漁港的人口亦 從六十年代初的二、三萬人口下跌至現時二、三千。一直以來,珠江口的漁獲皆長期維持不墮,直至漁業機動化開始後不久才開始袞退,於五十年代後期大幅滑落,而當年海水污染程度仍然輕微,遲至七十年代,此因素才趨顯著,故可結論漁場枯竭是機動化的結果(註十一: 張兆和)。不少漁業業內人士亦表示,整個南中國海亦正步上珠江口的後塵,不出十年,亦會無魚可捕,漁民必須遠航至西及南太平洋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