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求真及方法論
(往未來世的通道)
<第一卷> 思維剖析
探索不到真相,不時乃由一己對思維構造的無知所做成。
作者:彭耀階 Pang, Yiu Kai (Hong Kong) May, 2023.
歡迎轉貼,但必須於顯著位置附上作者彭耀階姓名,
本論之立論依據:
1)
可由任何一位第三者重覆、印證的心靈世界經驗
2) 可由任何一位第三者覆核的事實或現象
3) 邏輯(包括歸納法和科學方法)語理
4) 其他已確立的演繹法則如數學、集合論等
5) 已確立的科學實驗結果
6) 已確立的科學理論
至於:
1) 各家各派的哲學理論和宗教義理,
2) 個人直觀、經驗、感受等,
可以作為立論的靈感、啓示,卻絕對不是立論的依據。
第 O 章:詳閱本論前的心理熱身
1. 先見
求真就是不時要看別人的數據、意見、主張、論說等等,本論統稱之為言論,看的時候所抱持的心態和反應,經已尤關重要。除了本章下開各節中所提及各項因素會扭曲我們的判斷之外,這些進入腦際的言論,下意識會自動將之跟所有過往相關經驗進行處理和比較(見第一章1.5.1
和
1.5.2),尤其是各種各樣先入為主的觀念,與及當中不少經已由下意識整理為一套套的思維範式,本論統稱之為先見。所有與先見相左的言論,都會被視為謬誤,結果都有可能妨礙了人們對真知灼見的吸取。問題來了,我為什麼要就别人的言論,放棄我的先見?原來聽/看別人的言論也是一個求真過程。當此等言論跟你的先見有所牴觸時,你應當動用求真的方法工具,去確定何者為真,若謬誤在一己的先見,即時提醒自己,將先見加以更新。此所以求真是人生過程之中必須懂得的重要工具,遺憾大多數人只將腦袋當作記億體般使用,而非處理訊息、進行推理的中央處理器。
2. 錯誤解讀別人的言論
誤解讀別人的言論,也是常犯的求真謬誤之一,也是學習、探討求真者必須經常警惕自己,免得犯上的一環。即如「權錢模拜」,不時會被讀者錯誤理解成本論認為有權及或有錢者的言論都是錯誤的,於是反駁「權錢也必定有說得對的時候吧」。模拜是個假借模拜神佛的修辭,拜神拜佛者對聖經佛經所言都句句深信不疑,所以權錢模拜者也對有大權大錢者所言句句奉為圭臬,僅此而已。至於有大權大錢者的言論是必然對的還是必然錯的,本論在該項內並未明示或暗喻地述及。當然,假使權錢所言必定正確,模拜權錢便無不妥,而本論將之列為致謬的思維習尚,只可以結論本論認為權錢「並非必定」正確,而「並非必定正確」不就是「必定錯謬」!這是邏輯集合常識問題。讀者若錯誤解讀,正好錯在這「非黑即白」常犯思維謬誤。須知非黑不就是白色,非全部正確也不等如全部錯謬!
總之,小心不要錯誤解讀别人的言論。
3. 別將一己的無認識,當作別人言論的錯謬
資訊發達,人人都可以透過媒體接觸到不少新觀念,這本該是好現象,況且新觀念大都甚有道理,有心擴寬一己視野的人,都可以從中得益才是。唯是現代人盡都被過高官能刺激的資訊所包圍,致令腦子的知覺趨常機制(見第一章五節一至二項)自動將靈敏度長期調低,腦子長期處於低靈敏度狀況,環境心理學者稱此現象為超荷。此理論之所以由環境心理學者首先提出,乃由於此乃工業文明的現象,都市內五光十色的景象,都著意地刺激著人的食欲色欲物欲,較之大自然內的藍天白雲,綠樹啡泥,對人的刺激程度,自必然強列百倍,至令原本在大自然之中發展起來,為適應自然環境而設計的腦袋窮於應付,於是出現訊息超荷,腦子為了適應這超荷訊息,於是將靈敏度調低,所產生效果,其一就是不容易對精神性事物產生興趣。二戰前的中學生,都愛看文藝、科普書刋作日常娛樂,女生尤其普遍,多看言情小說,而男生看的類別則較多。但自從工業社會內家家户户都置有一部電視之後,青年人的閱讀習慣持續下降,又到了電腦遊戲普及之後,下降更為迅速,時至今日,書局都變成都會內少見的店舖類別,餘下僅有的,大都以售賣大中小學教科書及參考書,否則就是興趣及職訓一類為主,反而學術、文藝一類為主的已變得甚為少見。
正因為這訊息超荷,大多數人在網上或其他媒體接觸到新觀念時,都缺乏應有耐性去對之作出確當理解,而同時網上、媒體提及類此觀念的寫手,往往亦礙於受眾的耐性,只會聊聊幾句,結果受眾僅憑一鱗半爪,便將新觀念收受,不用說那亦往往只是一些扭曲理解。例如本論在第二卷中論及求真能力的初步提升方法,略略接觸過整全哲理的很容易馬上又提出異議:「整全方法並不限於邏輯科學,還有直觀、感受、系統觀……」原來本論是個龐大體系,當中一個重要功能正好是「以真為本」,閣下所直觀到,所感受到,所系統理解到,在所有已知、前提、輸入皆為真,而且探求過程和方式也全皆有效的預設之下,是否保證可以得到真值的結論?原來只有邏輯(包括科學方法)和語理可以作此保證,其餘方法論都只可以在某些特殊場合之下才可以。所以,在動用這些方法論時,必須先行對此有所了解,只有某些特殊情況才可以得到真值陳述,此外往往大部分情況都只可以得到一推理陳述,甚或只得到信念陳述。若不明此理,整全思考者極容易會倒退回舊日農業社會的思維困鎖,將一些天馬行空、想當然當作真相真理,那就反而弄巧成拙。
所以,求真能力的基本功培育,是邏輯語理先行,較後章節才談到感受直觀,系統模擬等。正由於透過邏輯語理的學習,才容易認識得到,和培養得起事事以真為本的意識,亦由於其他方法論,都必須以邏輯語理檢測其結論立論,正如某些代數、微積分的方法論必須引入三角學一般,則學子們就必須要先學好三角學,然後才可以學習需要引入三角學的代數微積分。要學好三角學,就必須從學習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學開始,然後才推進至任何角度和任何三角形,再而至各種三角定理和恆等式,然後才可以學習微積分,與及需要引入三角學的微積分部分。但今日普遍腦袋靈敏度給自動調低了的謮者,很容易只憑片面而一鱗半爪的認識,便妄下結語本論並無感受直觀,系統模擬等方法論,又或誤以為本論認為凡真相都只有一套方法尋找得到等,就是將一己的無認識,當作別人言論的錯謬。
第一章:思維活動
一、O:
為何要求真
你很難想像得出不用求取真相的說話或問題,假如你認為滿眼看到的都不用求,那只反映閣下並無求真的意識,總之你覺得如是的,就定當如是,直到真相又一次掌摑了你一記之後,你馬上將之忘記,然後又……
「今晚到外邊吃飯,我請客。」會不會到時沒了那回事,
「這個世界需要愛!」原來愛的贗品足有千百種,世人拾取到或施予了的大多如是!
「沒有錢就萬萬不能!」今天福利國家內有數不完的無產者活得頗為愜意!
「我們要為弱勢!」若不提升他們的身、心、靈,和自立自主的能力,而只管贈醫派米,又會否弄巧成拙?
「世界為首的民主國家竟可以引發空前殺傷力的環球金融大海嘯,正好顯示出民主制度也不外如是。」須知全球首3O位人均GDP最高國家,長年都幾乎清一色的是「
「這套才是救世思想,不用懷疑了!」什麽才是關鍵因素,若果拿揑不到,都會又一次將整個民族帶入深淵……
「走投無路了……」是否真的走投無路,還是快要柳暗花明?
「全球暖化會否令到全人類滅頂,還是不過綠色書生們的杞人憂天?」…………
一、一:
你很難想像得出不用求真的說話或問題,何解會這樣?
一、二:
是否生而知之?
人都是給不由分說的投擲至一個充滿視聽嗅嘗、苦樂愛憎的迷離世界,內裡縱有美不勝收的山川洋岸,卻難於親近;倒有吃喝玩樂,聲色犬馬而且便捷可親的都會繁華,卻光怪陸離。上天更毫不體裇世人要生活延續於此迷離世界之難,並無先天賦予世人知識技能等足夠裝備。上天的賦予,就僅有靈巧的軀體,與及具備認知世界、習得技能和思考推拷等潛能的腦子。看看這兩個心理學實驗,就可以粗略認識到,人對世界的認識,有多少是與生俱來的?其一是人臉識別實驗,
嬰兒剛出生便特別喜歡注視人臉,五個月大便可以將臉孔形態和情緒連繫起來,反映出嬰兒對臉孔是有情生命的認識乃與生俱來,而非後天習得。可是,在另一個2.0版視覺懸崖實驗之中,學會控制嬰兒助行車的嬰兒都害怕爬過視覺懸崖,未曾學習過的則都並不害怕,這不害怕亦即嬰兒「看」不見空間深度的存在。由此可知對空間深度的感知能力並非與生俱來,乃經由學習和發展而得;幼小的嬰兒,若未經歷過空間的摸索學習及發展,並不會有空間深度感覺。
一、三、一:
思維活動和知覺、感覺投現
世上絕大多數事物,人並不可以生而知之,甚至簡單顯淺至對空間的認知也不是,這不禁令人不得不懷疑,是否有生而知之的先驗真理這回事。這人人以為一望即知的絕對實在,原來是經由學習和發展才能夠根據感覺經驗投現出來。從雙目兩個疊合起來,而又具有小許左右角度偏差的影像,及其色彩光暗線條視域等視覺經驗投現出空間和深度的經驗,可以稱之為「知覺投現」,即將來自腦子或心靈內界的空間和深度感覺投向呈現出來自外界視訊的視場,並於其中根據色彩光暗線條視域等狀況一起呈現出來。色彩、光暗、線條、視域等視覺現象乃純粹自外間環境傳來的訊息,腦子收取到後將之於上意識呈現出來的「感覺投現」,但空間和深度的經驗則不然,實乃腦子對前述視覺訊息在進行感覺投現之前進行了處理,加上了詮釋,理解之後,再投現至視覺經驗之中而得。亦由於這投現乃經由處理、理解、和空間模型化詮釋而得,故此心理學稱此一經驗為「知覺」,本論稱此伴隨著視覺經驗而生之空間經驗的呈現為「知覺投現」。
一、三、二:
思維活動和思考
即是說,知覺投現就是思維活動,活動包含了理解和模型建構等,令人馬上聯想到是否思考?將認知投現視作思維活動,不見得有什麼不恰當的地方;但若將之歸類為思考,則未免有商榷餘地。其一是,活動過程就只一刹那,可以「視為」(實乃極端短暫的一刹)不佔時間和自動完成。其二是,活動未經上意識驅使,歸類為思考實有違詞義的普遍使用規則。所以本論將感覺及知覺投現歸類為非思考的思維活動。
一、四:
「感覺」、「知覺」、「感覺投現」、「知覺投現」
由於知覺投現此一思維活動,人們所「見」到的,實則遠多於外面世界所傳送至人們腦子中的視聽嗅嚐等訊息。外間進來的訊息,原只有色彩、視域形狀、光暗、線條等視訊,但看在人眼裡的卻可以是花兒一朵,及或其他各種各樣千差萬別之物,所認知者並不限於視訊,還有「花」,植物大多會開花,花開完後會結果,……都是花的概念,然而這花的認知都是往昔的世界經驗累積,不是在當下自外界傳來。當人看到色彩、形狀、光暗、線條等視訊時,人的腦子便自動將花的認知投現到花的視訊上,這就是對花的一則知覺投現,不佔用(視作)時間,不用意識驅使去進行認知,全自動地進行。
認知心理學將來自外界的訊息,又於上意識呈現為感覺經驗者,稱為「感覺」
“sensation”,感覺連同認知投現而得的整合體稱為「知覺」“perception”。請留意另有人將“consciousness”也譯作「知覺」,「某人失去了知覺」即someone
has lost
consciousness。為免混淆,本論將上句譯作「某人失去了意識」,亦即將consciousness譯作意識,不作知覺。從外界所收受到者,花的視訊是為感覺,而所看到的視覺感覺連同向其投現出來的認知、概念等此一整合為之對花的「知覺」(perception)。
人對感覺經驗以外世界,尤其是物質空間世界的知覺,靠的就是以不同性質而且多不勝數的認知投現投向所收受到的各種不同感覺之中。直接來自外界的訊息,也經過處理和比較先前所收受到的類同訊息,然後才在我們的上意識之中呈現出來,本論稱此過程為之「感覺投現」,即除掉認知投現之外,更有另一層更為基礎的投現,就是感覺投現。如此一來,我們不能不問:假如腦子所投現的,並非一如其所的,呈現出外間世界的相狀的話,我們所認識的,豈不只是一個扭曲了的世界,甚至所知覺的時空世界根本上並不存在?顏色感覺就是一個好例子。我們以為萬物的表面都附有色彩,原來萬物表面只是發放出電場和磁場的起伏變化波動,稱為電磁波,並無顏色這一回事。電磁波傳到人的視網膜後便消失,轉而為神經脈衝訊息,不同頻率的電磁波轉變成不同的脈衝訊息,由視神經傳至腦部,腦部按不同視神經訊息向視場不同位置投現出不同的光度和顏色感覺。所以,花花世界只存在於人們的感覺經驗世界之內,而非外間時空世界的相狀。
一、五、一:
知覺趨常
看得見的都還不是實在的,認識真相又真個是談何容易。色彩及其強度的投現原來並不單單按照傳送至腦部的視神經訊息,還要加入先前的經驗因素。若果先前是暴露於暖色温的視覺環境之中,腦子所投現的色彩便都向冷色調傾斜,反之亦然。心理學者發現不單只色彩,就連光線強度、冷熱、酸甜感覺等都一樣,受到不久之前的經驗影響,而且影響都具有趨中作用。例如你將左手放入熱水,右手放入冷水內,幾分鐘後再轉而放入同一盆暖水內,你會覺得左手放了進冷水,右手放了進熱水之中,亦即原本感受到熱的左手,將熱的感覺投現(並非認知投現)調低了,而原本感受到冷的右手則將冷的感覺投現調低了,這就為之趨中,而整個加入不久之前的經驗因素而進行的投現調整,心理學稱為“Perceptual
Constancy”,本論譯作「知覺趨常」。這現象亦顯示出,來自外界的訊息進入腦子之後,會先行跟先前收受到的類同訊息,及其對收受者整體所產生的作用作出處理和比較,然後才作出感覺及或知覺投現。這種對外來訊息進行先前處理,然後才作出感覺及或知覺投現至上意識之內的過程,都是思維活動,但本論並不將之視作思考,以符合心理學和語理的普遍使用規則。
一、五、二:
進入腦子的訊息,都會先行與所有過去收受到的類同訊息作出處理、比較。
知覺趨常現象只處理、比較不太久之前的先前類同訊息,但其實進入腦子的訊息,都會先行與所有過去收受到的類同訊息,及其對收受者整體所產生的作用作出處理、比較。古代中國人亦發現到這一點,此所以有「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這句諺語。未被蛇咬之前,草繩的視訊跟所有先前的類同經驗作處理、比較,就是繩的質感、形狀、用途等,被蛇咬的惨痛經驗出現過之後,草繩的先前類同經驗更將「遭蛇咬」突顯了出來,於是知覺投現了蛇出來,而不是繩,所以看見草繩與及其他形狀似蛇的東西都會給大嚇一跳。
一、六:
思維剖析與求真
如許眾多精微的心理學實驗和理論,又跟求真可以拉上什麼關係?首先,原來思考正是求真的最重要工具,整全地求真自然必須先行將何謂思考自心靈世界中清楚地界定、釐清;其次在於,本論之所以為之整全,其一就是跟整全的字面含義一般,不會無端將求真預設為僅僅限於邏輯(包括歸納邏輯,當中又包括科學方法)和語理的範疇之內,其實精細認識非思考範疇的思維活動,已經是重要的求真方法之一,亦早已應用於教育方面。事由父母每感於學海無涯,都想盡早讓子女多多獲取大量知識,都急不及待便將子女才兩三歲便送到強度學習的幼兒園去,一心以為搶先出閘,未來必定奪得佳績,並且早達終點。實情是否如此,原來就是一項求真問題,只是缺乏求真意識的人永遠不會明白,此所以我們看到華人社會盡都是搶先出閘的父母。基本上,本論開宗明義經已提到,藉著心理學的發現,人們才知道我們對世界原本近乎一無所知,所聽所看亦不保證是外間世界的真貌,求真自然成為幾乎每件事情、每一決策的核心議題,教育自亦不能例外。原來兒童的學習跟成長期息息相關,幼兒根本上並不適宜作大量的機械記誦學習,而應該是自由地,散漫中有序地透過各種各樣不同類形的活動去摸索、認識外間自然和人文世界內的人、事、物、情、理,並從中發展他們的軀體、智能還有自我和他人、他生等的相互關係。硬要他們天天進行機械記誦學習,基於與他們的成長階段不符,不獨成效小,更之容易令他們對學習情境作出負面的情緒投現。而且自此之後,未來每當遇上學習或類似情景,學童的腦子必先將之跟幼兒時的不愉快學習經驗作比較、處理,於是亦自動投現出厭惡等負面情緒,導致失去學習動機、動力,學習亦流於被動,甚至抗拒學習。
明白了這道理之後,我們方知真相並非愈早讓幼兒開始大量的記誦式學習,未來便可以掌握得到更加大量的知識。此所以德國亦於九O年通過社會守則第八册,明令幼兒園的學習必須與幼兒的發展階段相符,亦即不可以在幼兒階段大量硬塞知識。德國人口小小,卻向來是世上學術、文學、音樂等的先驅,近半的諾貝爾獎也被德國人拿走,由此可知不要在幼兒階段硬塞知識一定錯不到那裡去,亦由此可知對思維活動的探討和釐清實乃必需。
研讀至此,若果經已急不及待,想盡早得窺求真的堂奧,可以徑直下跳至第二篇第一章「求真素養」,自那裡開始閱讀,途中有需要時再回到甲部的章節也不遲。至於想先行打好堅實的求真基礎的,則可以繼續閱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