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求真及方法論

(往未來世的通道)

 

<第一> 思維

 探索不到真相,不時乃由一己對思維構造的無知所做成。

作者:彭耀階   Pang, Yiu Kai (Hong Kong)   May, 2023.

 

歡迎轉貼,但必須於顯著位置附上作者彭耀階姓名,否則屬牴觸知識產權。

 

 

 

本論之立論依據:
1) 可由任何一位第三者重覆、印證的心靈世界經驗
2) 可由任何一位具備有關能力第三者覆核的事實或現象
3) 邏輯(包括歸納法和科學方法)語理
4) 其他已確立的演繹法則如數學、集合論等
5) 已確立的科學實驗結果
6) 已確立的科學理論

至於:
1) 各家各派的哲學理論和宗教義理,
2) 個人直觀、經驗、感受等,
可以作為立論的靈感、啓示,卻絕對不是立論的依據。

 

第六章: 陳述、述相、真相、真值


六、一:陳述、述相、真相、真確陳述和非真陳述
人的心靈之內,為各種思覺、感覺、知覺、情覺和意覺等諸般私有經驗所包圍著,所以人的心靈乃處身於私有經驗世界之內。人亦對各種私有經驗作出知覺投現(見一章四至五節),然後經驗到公有經驗;同時從公有經驗之中,經驗到「公有經驗世界」的存在,亦即其所處身的時間空間世界,及其內的萬事萬物。而語言所描述的,可以是語言本身,及或公私經驗世界。一項陳述既然述及語言、符號及或世界,而且只是所述及的語言、符號及或世界的代表符號,我們自然要問,這陳述是否真確,其述及的事、理、人、物、情、符號及或公私經驗,是否真的存在?乃至於為何要有此一問?

性情男女認為不用問,「我想得出來的,世界就當如此。」只不過,他們經常為此踫釘,然後又馬上忘記。須知一項陳述純由語言組成,之所以描畫得出世界,純因為其含義可以讓人在腦海之中據之思考(見三章五至七節)、模擬出事、理、人、物、情、符號及或經驗出來,思考、模擬就不是真實的存在,而一項陳述則跟所有符號一樣,必然縕涵著,其含義在模擬之外的存在。於是,有陳述,就必然有真相的問題。基於陳述實乃符號,所以有陳述,就必定有其意涵,應該稱之為「述相」,述相之中又分為事相、理相、人相、物相、情相、符號相、公有經驗相和私有經驗相,這諸相都只存在於根據陳述含義而得的模擬之中,而與該項陳述相對應的真實存在,是為一項陳逑的「真相」。一項陳述必然有述相,若述相跟真相相符,那就是一項「真確陳述」,否則該項陳述是為非真,或是一項「非真陳述」,除非那是一項無意義的陳述,例如「甲不是甲」,「甲等如甲」之類。

若有一項陳述,已知其述相與真相完全符合,則該項陳述是為一「真確陳述」。


六、二:二值及非二值陳述,較佳或最佳論述
這裡開宗明義,申述了上天沒有裝備好大家對世界的真確認識,便將人投擲到這個謎離世界上來。昔日封閉帝國農村的兒童,還普遍相信是送子仙鶴令母親懷孕,今天仍有人相信大地是廣大無邊的上天下地,並不是球體。幸好時代在進步,邏輯和科學方法的發展,讓人可以對物質世界和物質性的事理抓握得到確切的認識,之不過這些事物更同時推動了科技的發展,科技世界又令到生活步伐卻更加急速,尋且促成了社會、經濟和生活模式的劇變。人雖然對世界的確切認識多了不少,但面對著更為錯綜複雜的人生之時,較之昔日農業社會內的愚夫愚婦,卻更為迷茫,更加窮於應付。高考成績不佳,找一所學位不獲承認的大學升學,不如重讀一年,明年再戰考場,還是投身職場,找工作算了?類似的思考,到底有無什麼數據、科學或哲學理論、想法、主張等,可以確立結論為真,真的大有疑問。各項陳述,放到求真的範疇,不一定是尋求真或非真,而只可以自多項陳述中探求最佳甚至只是較佳的一項,僅此而已。另方面,陳述的真與非真,有些是二值的真或非真,例如「今天手頭上的股票成交價上升。」有些是不必然二值的,例如「綠黨執政後解決了環境問題。」視乎人們有無先行精準界定好怎樣為之解決得到環境問題而定。有則仍是二值,因為真相只有達到還是達不到精準界定目標兩個可能。無的話則屬於「不能確定的三值」,真相除了是肯定解決了和肯定並非解決了兩種可能之外,由於大自然本身並無清楚客觀的界線,怎樣為之解決了環境問題,解決了與否,除了最理想和最糟糕的兩個可能情況之外,其餘的可能情況,當中也有不少屬於,你將它們算作解決了與否,都只是人的判斷,於是又衍生出誰作判斷,誰有資格作出斷判,誰應作出判斷的問題,此外,真相也可能是,你判斷它解決了還是並非解決了皆不恰當,它屬於「不能確定是否解決了」的模糊狀況,問題在於以高度概括化的語言去勾劃龐雜鎖細的情況所至。

「模糊狀況」一詞很容易將人的概念引領到「黑白之閰」。原來黑與白並非互為餘集,而解決了與並非解決了則是,正確的類比是「不能確定是黑還是非黑」或者「不能確定是白還是非白」,而並非黑白之間的灰色地帶。探討至此,我們發現並非所有陳述都只有真或非真兩種可能,當中有不少會出現無法確定真相與述相(……)是否相符的可能情況。


六、三:不宜以二值判斷的陳述,較佳或最佳論述/意見:
也有不少陳述並不適宜套入真或非真的考量。就像先前的升學問題,升讀野雞大學,多讀一年高中,還是投身職場,何者最佳?即便人生目標、個人性向和未來社會狀況都已預設妥當,你也只可以三者摘一去過你的一生,其餘兩種可能選擇已無真相可言,而只有述相,皆因你不可能同時過三種不同的生活,你起碼也得看未來一二十年的人生,才可以權衡優劣,所以你便不可能先升讀野雞大學,到壯年時再考入名牌大學,中年時再投身職場,然後三者加以比較。有不少人先進了職場再回頭念野雞大學或考入名牌大學,但那已經是另一回事,跟十七八歲入大學的發展必定截然不同;總之,你不可能同時過三種不同方式的人生。諸如此類的陳述,由於在原理上也不可能具有完整真相供鑑證述相,只能夠就其推理、論述等給予是否最佳意見的判斷,除非陳述本身另有問題,例如「升讀野雞大學絕對/無可懷疑/百分百是最佳/壞選擇」,那就必然是個非真的陳述。

類似的思考,我們只可以滿足於得到最佳或者較佳的論述或意見,而不是正確與否的問題。一概隨隨便便談談的看法、辯解、主張、論述等皆統稱之為「論見」,認真地談論到的則稱之為「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