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的價值反省
作者:彭耀階 Pang, Yiu Kai (Hong Kong) 22nd., Jun., 2022.
自我反省也並不限於事實、知識等記憶方面,或觀念、論見等方面的正誤,也有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一般來說,態度、價值觀等陳述並不可以真確與否來加以判斷,而是以優劣、有什麼衝突、影響等作拿揑。拜金就是一個好例子,具有這性子的人非常多,中國人尤甚。於是當人們一聽到要拿這題目作議,我們內心馬上會作出「有什麼不妥?」的反應。原來真的極之不妥!自由市場經濟不就是奠基於拜金的個人和社會的價值觀之上嗎?其實市場經濟並不必然以此作動力,倒是二戰後以來主流社會確是如此,也正因為如此,經濟好景也並未延續至本世紀。世界直到二O年代才遭遇到廣泛打擊經濟的天災人禍---新冠肺炎和俄國入侵烏克蘭戰爭。但工業先進國早於上世紀末葉下層勞工的工資已經漸走下坡,踏入本世紀更之出現中產下流化現象,我們看不到拜金意識之廣被跟經濟繁榮有什麼因果關係,因為看不到有什麼其他非經濟制度因素引來上述先進國的中下層勞工問題。拜金辯士會馬上回應:「是貿易全球化造成,大量生產遷到新開發工業國進行,導致先進國內勞工自下而上漸次失去工資議價能力,不就這樣了嘛!」噢!先進國內臣民若不拜金,不貪圖更廉價高檔產品,也不貪圖手上股票基金大升,他們會容許政客們通過加入貿易全球化,拱手讓出他們的工作轉由他國的人做嗎?
成為首富,在於發燒,不是發財
近年的世界級首富,馬斯克、蓋茨等,只要了解一下他們的事業發展歷程,即可知悉他們的心理動力並不是發大財,而是發大燒,蓋茨想令到人人都用得上電腦,不用先花大量時間精力去學習使用;馬斯克想人人都駕得上環保潔淨省能的電動車,反而立心發大財的拜金主義者大多發不了什麼大財,皆因他們都欠缺了社會、世界層次的願景,認識不到社會當時最需要的是什麼,也就提供不了人人都想買的產品或服務。富裕社會也不是靠拜金建立起來。發達國之中最不拜金的北歐諸國,都是世上位列前十至二十名左右的人均最富裕國家之一,亦正由於國人不那麼拜金,貧富差距也是世上位列堅尼系數最低國家之一。
拜金的個人問題
拜金者發不了大財還事少,害己害人才事大。人生的滿足不就是生產消費,金錢在基本食住非常緊絀的時刻才不可或缺,到經濟狀況寬鬆時,金錢的重要性便大幅下降,可以自由支配做或不做什麼的時間反而愈重要,因為人真正需要的是應幹又想幹才去幹的工作、閒暇、友情、親情、開拓心靈、求知、發展興趣、與志同道合者交流、服務社區……我們稱之為均衡人生,自由時間愈多愈好,而拜金者天天為爭多點錢將時間盡拼,沒了均衡人生,生存只是天天捱時間,並且因為沒有均衡人生而衍生出思行為和健康問題,心靈乾枯而下沉,更之因此禍及親朋同事和社會。
拜金的社會、環境問題
禍及親朋同事,還不如禍及社會大自然來得嚴重。拜金者若經營養蜂,必定養外來蜂,剪蜂后翅膀,餵蜜蜂食激素等,破壞自然生態,損害顧客健康,更令到其所飼養和野外的蜜蜂都痛苦不堪!而且只有這類養蜂人才成功,我們根本看不見什麼原富論的無形之手出來擺平拜金者,讓他們自動轉型為生態蜂農,或讓其他生態蜂農出來取代他們。說到原富論的無形之手,我們在O八年前只見到金融大鱷怎樣設想出複雜無倫的財金衍生工具,成功避過無形之手的利益制衡,讓拜金者繼續上釣,終於導致O八年環球金融大海嘯的爆發。拜金辯士會繼續申辯,有機農產品近年不是愈來愈大行其道,數十年後說不定又會成為農產主流呢!其實這不啻是擺明車馬的詭辯。首先,農產原本數千年來就不曾有農藥、化肥、基因等東西在內,無非拜金農户為求可以大賺特賺而引進,終至大行其道。後來有機農產的出現及推廣,卻不是因為另一幫拜金者發現到商機而發展出來,而只是熱愛大自然者看不過眼大自然和人類的廣泛受其禍害而開創,純然逆流而上,發展過程全賴有心農户和環保鬥士甘於作出金錢犧牲,今日才開始有點兒成績。商業投產的生態蜂農,其實都是捍衞大自然的鬥士,都是甘於犧牲金錢利益的人才會幹,頂多是間或有善心富人,又或是良心發現的拜金者,為求贖罪,津貼一下生態蜂農,讓他們能夠經營下去,然而這類人都又是萬中無一呢!
更加等而下之的,還是那些拜金而不7-11拼命掘金之人。他們小則天天替權錢說話,白眼為社會或環境公義鬥而志願簡樸之人,於是有意無意構成社會壓力,防阻有心人為環境和社會公義做事。大則一心賺取社會、文化和環境不公義的易撈錢,成為權錢的直接或間接爪牙,讓所有事物都犧牲著眾人、社會和環境利益進行,而只一味向權或錢的利益傾斜。
拜金理論,經已破產
至此拜金辯士必定又再炒冷飯:只要拜金拜得聰明,人人按照公訂規則拜,就會人人得益,雖則有些得益多多,有些只得益少少。拜金辯士當中表表者,正是阿當史密斯,他撰寫國富論,替拜金主義辯護,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不就是民主制度)的理論基礎。其實資本主義制度之能夠在今日諸多富裕國內運行,靠的查實是代議民主制度的配合,不住透過政治途徑和公民社會力量將財富向下層和弱勢轉移,否則純國富論方法必造成財富過度集中,並因此引發嚴重不景氣循環。倒是閉門造車的理論家如費利民等,看不見政治制度的作用,硬銷一套盡量割除政治調節的放任式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卻由於此種制度最合乎權錢的何車,可以數十年來逆著富裕國的經濟實績,愈來愈大行其道,並向他國擴散,但由於費利民的無知,及看不穿國富論的問題所在,終因國富論所稱無形之手並不可能無處不在,終於導致全球經濟在O八年一夜倒下。
原來此種拜金經濟不獨會造成嚴重不景氣循環,無形之手對此亦愛莫能助,必須倚仗民主制度將財富自經濟途徑之外以政治方法再行分配,才能夠維持著一大群中下層消費隊伍。成功的拜金者亦會創造出愈來愈難於理解比較的財金衍生工具,令到拜金的財金消費隊伍難於定奪優劣,亦即利益制衡的無形之手失效;此所以當民主國家政府懾於費利民學派的諾貝爾獎項數目,不單不敢輕言規範,還要更進一步放寬已有的,這無形之手失效於是成為O八年金融海嘯的動因。O八年後已再無諾貝爾獎頒發與費利民學派,反映建制學界終於才認識到國富論的謊謬,其實整全/綠色經濟論者多年前經已不住指出此套經濟的謊謬所在,告誡人類不要貪婪,唯是民眾已拜金成癖,為權錢所影響的傳媒亦不讓此等澆冷水的另類論調見報,民眾只聽到一面倒的論調,結果錯過了糾錯的機會。
總之,社會之內若拜金者多,則必定多災多難。此無他,社會愈現代化,必定愈複雜,愈複雜則愈易生各樣大小問題,且愈多問題不能靠付鈔解決,亦愈多問題必須靠有理想抱負者挺身而出方能化解。這時若拜金者多,於是有意無意構成社會壓力,防阻有心人為環境和社會公義做事,有理想抱負之人則相應減少,於是解決不了的問題愈積愈多,小事變大事,大事變災難。換個角度說,拜金即找人來折磨大眾和自己,此亦所以何以快樂指數最高的都不是拜金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