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全角度看改善教學效能

改善學習心理素質是推動並落實

「教與學」的關鍵

----發展學生事務及開展「意向型」教育在本類別學校的特殊意義

 

                                 作者:李志雄    2002/5/9

 

       教學上非常態的處境及教學對象的如實觀

 

       本校為一職先背景之中學,學校向以接納沒有別校收容的學生為宗旨,加上職先制度的限制及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問題,本校教育對象「三L」特質,緣由便在於此。因此學生普遍有「學業成績稍遜」、「無心向學」等情況,並由此衍生妨礙常規學習進度、制約自我發展的不良行為和不正態度等問題。 加上學校教學方向一直以來仍以考試為導向,致使教學的目標自然要以滿足課程進度為先。由是形成在正規課程下同時出現「非常態」的教學處境的現象

 

這個現象長久困擾著廣大的教師們,不僅使他們志氣消磨,專業難以發揮,最重要的是在課程進行中出現大量的「無效勞動」。更要害的,是這種年復年的「內耗」惡性蘊釀並強化了師生負面的教與學的情緒。

 

在此多難困阻中求學的學生,隨著滿足義務教育而麻木地升班成長,加上校園周邊各種不良風氣的感染與激化,在這種環境下,他們的學習動機與活力,幾乎消磨殆盡,對知識追求的熱情亦早已冷卻;與此同時,他們對學習、知識甚至人生產生負面消極的態度,間接窒息了他們在智力以外的發展、追求、創意與熱情。

 

  學習心理研究結果與現實人生的實況表明,影響學生人生道路的,並不在於他們在學階段的智力成果,而是在於他們在學時期所培養成內在的意向、態度和習慣。 他們對知識的態度、對追求真理之好奇、對面對生活的熱情、對未知純美的幻想、對面對逆境的心態及能力等方面,均成為他們在學時期不容忽視的「非智力」教育方面的內容。這同時也是「整全教育」、「素質教育」的主題和意旨所在。

 

另一方面,本校學生對於求學,真正的阻障并不在他們的學科基礎水平,也不在於學科難易,包括課程、教材、教法本身,他們「學習心態的扭曲」與及「學習心理素質的貧乏」,才是妨礙學習進度的癥結所在。實況說明:我們要達致有效的、負責的課堂教學,一般要經過如下的重重困阻的流程:

 

1. 如果要有效完成課程進度,提升教學成果,必先照顧他們的學科基礎水平(首要發展一套適切的、具針對性并合符學生認知水平的教材);

2.    要提升他們的學科基礎,又必先保育他們微弱的學習動機,扶正他們充滿病態的學習觀念與負面的對知識的態度,并要及時疏理、排解他們從小學帶來的種種挫敗及負面的學習經驗(照顧及培植學生的專注、自制、動機、信心等學習心理素質,要比優質適切的課程和先進的教學法來得重要和逼切);

3.    要疏解扶正他們的學習心理行為習性的偏差,又必先得到訓導工作在課室秩序的有效支援及校園周邊風氣上有力的整頓和肅淨,與及學生事務在「非智力教育」內容上的開拓與發展。

 

學生的資質對「教與學」成效及發展固然是一個影響因素,課程、教材、教法能否與時並進當然也是個關鍵。然而,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由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構成,對課堂知識的習得除了受到上述二者制約之外,還受到情感、動機、興趣、好奇、性格、自制、堅持、意志、自信、自尊等「非智力因素」的內在意向決定。長久以來,由於學校教學方向以學科知識系統(考試本位)為主導,教師們的教育空間自然「設定」在學科知識系統之內。久而久之,我們便將教學的視野局限於學生的智力、思維、記憶方面。並對學習形成一種對知識、課程、教材、教學法牢不可破的觀念。這種觀念容易使我們忽視學生個體智力以外其他方面的發展需要。

 

把握現狀,方能立穩腳跟;抓緊機遇,還看實事求是

 

             總結之一,現階段欲在本校提升教學質量和效能並要落實「教與學新文化」的內容,其關鍵並不在於改變學生「先天不足」的學科基礎水平,不在於改善學校環境,不在於攫取甚麼設備和資源,也不在於建構甚麼新的課程或新型的教學模式。上述這一切固然都有必要爭取與改善,但就本校教育對象的行為習慣與學習素質而言,都只屬次要的。惟是學生事務「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成效,才是開展學科教學的重要基石。這無論是教師「專業發展」方向,還是要體現「校本」與「學生為本」的精神,都決不能離開這個基始點,撇開這基始點談「教與學」與「學生為本」,無異於緣木求魚。

 

總結之二,這些年來,我們為甚麼在教學補救採取的「留堂」、「補課」、「輔導」,以至於「拔尖」、「保底」、「重考」、「留班」之反復而未見成效?  究其原因,乃在於:我們對學習成績稍遜、學習能力不佳、學習動機不強、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給予「關切」、「照顧」、「補救」等工夫,總跳不出「記憶—認知—資料」/「基礎—用功—知識」這樣的一種思維模式。循此之理,不難預見的是﹕「運用資訊科技」、「新的統整課程」、「單元教學」、「專題研習」與及一切新型的教學法等,如果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學習障礙得不到緩解,結果端是一樣。

 

總結之三,如果校園風氣未有基本改善,如果課室管理未曾確立相應有效的支援系統,如果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學習心理質素未有基本的築基扶正,如果教師們的心理疲勞與團隊士氣得不到基本的緩解與提升,如果未能為教師們減輕負擔並釋放基本的教育空間,如果以上幾個方面在校務發展計劃中均未有觸及的情況下,就要求進行課程及教材的整合,要求落實踐行「教與學」新型的課程活動計劃,要求執行「補考留級」、「拔尖 補底」,那末,這樣的校務計劃不僅是未達基本的完善,同時也可能因未及實事求是而有不負責任之嫌。

 

        放眼將來,必先總結經驗;看清過去,始能調整策略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願意以學生為本,願意為學生的「學會學習」著想,並願意為老師造就教學條件並釋放教育空間,我們就應考慮如下方面並列入學校長遠發展的措施之一:

 

(1)    重新審視學科知識系統中的重心,並從學生的身心需要出發,為新的課程結構進行論證﹔與此同時,正視「課程超重」的現象,分階段為「非智力」的教育內容釋放空間,成立組別,選賢與能,就可行性建議制訂方向與目標。 

 

2)對教學對象與及課程學科作認真區別分辨,不必拘泥於「標韱」問題,並以學校教育人的主體做為課程政策施行排列優次的原則。從學生的身心與實際教育需要出發,在策略上大膽放開課堂「知識」學習,容許在上課時間走出學校,打破知識單向傳授的學習,鼓勵啟發、互動與接觸、實踐的教學模式。

 

3)為了在教改洪流中穩住腳跟,在把握現狀的同時,將自身的教學需要與教改的潮流要求認真區分開來。放眼將來,問題在總結經驗,看清過去,目的是調整策略。關鍵還在於學校的辦學方向與目標能否以學生利益為依歸。長遠來說,重建具有明確價值方向並能回應人文需要的辦學方針,才可避免學校慘遭社化荼毒的厄運。

 

4)要落實「教與學新文化」除了需要對自身教育問題及教育對象的洞悉能力之外,還必須回答以下關於校本精神與原則的問題:

        

a 我們所教的知識落實了多少? 為甚麼不能落實?

        

b 我們的學生需要的是甚麼? 我們教了些甚麼給學生?

        

c 在現有課程及教學編制底下,教師的教育空間有多少?

         

d 在現有課程及教學編制底下,教師回應「教與學」新搞作的教學空間有多少?

 

e 我們憑甚麼來決定「調配與運用學校資源」的優次?體現學生身心教育與發展的需要?解決教署、家長、老師的訴求?符應學校人事調動,滿足編制分配的需要?達到現代管治模式的合理性?務求制度、程序趨善合理?體現專業、效率的現代管理精神?

 

5)在不斷開拓與回應教改的政令制度中,為教師帶來新工作新挑戰是必然的,但不應帶來不符合教改「解放教師,拆牆鬆綁」的新形式、新程序與新束縛。教師需要的是教書育人的新時空,而不應是林林總總與學生利益無關的會議、政策和計劃。

 

6)在社工與訓輔隊伍以外,分階段按實際發展並設立如下「非智力」方面的「意向型」教育內容或科組。長遠而言,減少課堂上課節數是必須的。

*學習素質培育:動機、興趣、好奇、自制、堅持、意志、自信...

 

(提高學習心理質素,改善學習動機和提升學習意向的課外活動)

           

*宗教情操:公教活動,服務,施予,捨棄

*精神輔導:心理衛生、情緒治療,行為治療

*心靈教育:道德教化,情意教育,情感覺察力訓練,接觸和感受大自然

*運動體藝:勇氣與體魄的培育,毅力及爭上游的尚武精神,體力勞動 

*文學藝術﹕情意、感情,氣質與個性,生活與人生,藝術符號和語言

*生命教育:生物性、心理性,社會性,各種價值

*社區服務:社會觸覺,市民與公民意識,接觸實踐

      …… 〈 以上僅供參考 〉

 

結論之一就「非常態」的教學處境而言

 

從根本上講,為學生學習動機進行「輔導疏理,築基舖墊」,提高學生內在學習心理素質,改變他們的行爲態度,是現時課堂正規教學困境可行的突破口之一,而且,對本類別學校及學生而言,也是適切的、重要的和逼切的

 

結論之二,就「教與學新文化」的扎根立本並健康成長而言

 

在改善、發展教學條件,調整、改變課程及教法的同時,及早扶正、培育、輔導、提升、激發、確立、築基、鞏固、舖墊學生「非智力」的學習素質不僅是有必要的,同時也能提升同學的品質及能力, 包括學習上、思維上的能力。

 

結論之三,就體現「校本」與「學生為本」的精神而言

 

為了學校長遠發展的利益,我們必須重新正視並勇敢面對學生的人格、情意、行為、態度及習慣的培育問題。從學校體現價值教育的角度來看﹕如果學校教育及所提供的知識不以人生道路為依歸,那麼這種教育是無意義的;如果學校教育強調以「學生為本」而又不為接受教育的學生指明其特定的人生價值標準,那麼這種「學生為本」是盲目的。至此,我們的結論是學生個人內在意向方面教育的得失成敗,不僅決定了他們人生道路的得失成敗,同時也標誌著任何一所標榜著價值傳承的學校教育的得失成敗。

 

 

後 記:

五月三日我在〈撰寫計劃下年度工作計書〉會議中就學校學生事務發展裹足不前講了話,並提出以發展學生事務做為學務的基礎的本末問題。在那之後,與我相熟的同事紛紛對我表示贊同,大出我意料之外。由於當日即興所言,語焉未詳,甚有必要補充說明。由是教署明示,教師宜積極承參與校內各項改革,故不避粗淺,願拋磚引玉。以上部份內容由我下面的兩篇文字整理而成:

《為明愛教學改革進一言:從新的考績評鑑不可取說起》015

〈「綠色心靈」:能力及素質教育整合課程可行性建議書〉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