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求真及方法論基礎之:
探討範疇不整全,可罹巨災。經濟制度的構思為例
(以下並非政經制度的詳細探討,而只是借政經事例揭示不整全和不作自我反省的問題)
作者:彭耀階
Pang, Yiu Kai Hong Kong
2023年2月
有關作者彭耀階:
整全求真方法論及中國整全教育哲學開創人,中國學術界亦於201O年以其理論創立北京市整全教育科技研究院(Reference01以電腦進入後點擊右邊「整全教育理念研究」)
(Reference02)。

做妥了心性、先見的反省,接著就是思考涵蓋的範疇是否足夠的問題,整全的要義之一也在這裡。看經濟的若只看到生產效能和科技創新,定會支持放任或自由市場經濟(自由市場跟放任市場經濟並不一樣。最自由的市場經濟需要由政府不拂逆公意地作出一定程度的秩序規管,例如反壟斷之類,而政府作出最小可能干預的經濟秩序,本論稱之為「放任市場經濟」,幸勿將二者混淆),而只看到財富分配和生計保障的,則傾向支持國有產業經濟或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查實二者都無非同一個錢幣的兩個面,只有一面都不成其為錢幣。自由或放任市場若令金錢難於向基層流動,即叫消費隊伍大規模地減縮,國有產業或權控社會主義經濟(並非所有社會主義皆國有或權控)若因消除競爭和消除微觀決策而令到生產效率呆滯,則只可以達成均貧的生計保障。更重要的是,整全還要涵蓋得到,原來這個錢幣尚有個圓環圍繞著上述兩個面,這圓環就是自然生態和人以外的眾生。看不見圓環的亦即看不到糧價上漲主要由環境生態劣化所做成,例如濫捕、污染、暖化都令海產縮減了一大半,人口爆炸和現代化生活令能源耗用劇增,令能源價格上漲兼排放更多温氣和污染,進一步破壞環境生態結果又引發糧價進一步上漲。只看到圓環的則只著墨於狹義的生態經濟,如再生能源,自然資源循環等,而不理會必須要有整全的視域,方才涵蓋得到三者有交互影響的關係。例如自由或放任經濟必加劇經濟競爭,劇烈競爭必令政府及個人都不願意通過夠份量的環保法規,企業則傾向尋求將成本轉嫁至自然生態和他人利益上去;這套經濟秩序下的個人則傾向將全部精力傾注於求財致富和吃喝玩樂以求解壓方面,根本並無足夠餘瑕去改善社會、環境和個人或僅僅吸納有關知識。國有企業或權控社會主義制度則令到個人自由受到削弱,個人失去創造力,制度亦缺乏靈活性,亦缺乏成效反饋及或對之作出有效回應,也就乏人將既有經濟運轉所造成的緒般問題發掘出來並加以完善。乃至狹義生態經濟,光靠它本身其實無法解決環境生態危機,皆因它無視原來是經濟制度所帶來的結構性制肘才是關鍵所在。要算你有成本效益不差的再生能源,但人人國國都要拼命拼經濟的話,都只會對之敷衍了事,尤其是發展中工業國家,國民自下至上都缺乏公民知識和意識。所以,要解決這個錢幣的諸般問題,必先要理解得到不同經濟制度必然帶來什麼結構性問題,才可以從經濟制度上著手探討,可否各得其所?又當圓環和兩面不可兼得時,圓環定那一面要折衷多些?環境生態可還有折衷餘地?人口是否最應以不打擊經濟方式實行折衷?這還不夠,還要整全地涵蓋得到,你所構思的方案是否可行?會否帶來緒多得不嘗失的副作用?是否在社會衝擊不大的前提之下推行得到?只有答案都是肯定的,才有機會尋求得到確當的解決方案,而不光是在既存的制度上擇其一。
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緊密相關
這還不夠,什麼國家會採行什麼經濟制度,也有莫大關係,並非因緣際會有以致之。代議民主制國家大多採行一定程度的累進稅和社會保障的放任或自由市場經濟,另外小部分會採行某程度社會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例如北歐諸國。集權國則大多漸次滑向權控市場經濟,小數採行權控社會主義(世上並不光有權控社會主義,另還有市場及或民營社會主義)或共產制度。即是之故,在整全的觀照之下,整全地看經濟制度仍未足夠,還要涵蓋得到政制,看到不同政制的營運特質,例如選舉制內的政黨和政客如何需要巨額捐獻,挑動得起群眾,「影響」得到傳媒、名咀,方可以取得席位,亦令到大眾都是被那些起紙傳媒和嘩眾名咀牽引著鼻子走路,由此亦不難推斷得到,即使有真知灼見,是否可以在傳媒之下爆光,與及誰可以在幕後操弄重大決策,打造社運明星名咀。亦由此可以推斷得到,所有施政和文化事物大都由幕後的財閥所操弄,都必訴之於民眾的官能層次,做成普遍人心靈下沉的惡果。集權制則離不開難於克服政權交接和政權壓扁民權的問題,還有權力遭濫用時無人可以依法制止,此外就是政權操弄意識形態,貪污腐化,施政缺乏成效回饙,傳媒亦揭發不了,回饋不了,也導致普遍人的心靈更為下沉,最重要還是社會和個人缺乏發現新問題和加以解決的動力和創造力等等。例如集權國在執行解決環境問題的各項措施上,也不乏佳作,寮國早已落實百分百無核O碳發電,比北歐諸國更早,俄國近年可以國家機器推展有機耕種,中國大量出口非常廉宜的太陽能光伏板……,唯是在環境生態危機的發現,在解決危機所需的科技、法規等的發明和發展等方面,盡都是由代議民主制內的人士所包辦,鮮有源於集權國內的官民者。所以,若無代議民主制內各方有關人士的努力,恐怕當整個地球都被化石燃料煑沸時,人類對其何以至之仍會懵然不覺。

部分經濟制度必須與適當的政制配合才能運行妥當
政制不單會大程度地影響一國之採行什麼經濟制度,放任和自由市場經濟之能夠妥當運行,也非要有適當的政治制度配合不可。原因這兩套市場經濟都會引發強烈競爭,當然,競爭一方面可以加強生產效能,降低成本,大大改善受眾所可以理解及比較得到的產品素質,與及刺激高新科技和自動化生產的研發等,但它亦同時令學者、社運者和從政者皆漠視高新科技和生產自動化發展過速的種種副作用和所會帶來的,始料不及的諸般問題。競爭劇烈更之令到企業傾向把成本轉嫁至員工身上,不用說小微企業本身亦更難於獲利及獲得更少利潤,結果造成貨幣流通受到大阻力,與及較少貨幣流到小微企的老闆和員工手裡,於是亦造成最廣大的中下層消費隊伍收縮和缺錢消費,經濟亦會由於貨幣流速減弱而呈現收縮,啓動不景氣循環。民主的作用正好利用中下層選民佔多數的優勢,利用選票此一政治途徑將金錢轉注至中下層消費者的手裡,令貨幣流動恢復暢通,中基層人士擁有一點點工作~生活平衡,假若斫除了這民主政治機制的部分,放任和自由市場經濟其實都會是非常疲弱。
政制與不同個人、社會和自然價值關係
探討至政制,便又不可以只考慮其經濟作用,這又是思慮不整全有以至之。一個社會系統內的各樣價值,亦即個人、社會、和自然的自基礎至終極的諸種價值都要劃入考慮之列。何種政制可以最大程度滿足得到最大多數人的價值訴求?假若諸種政制都只可以在某程度上有利於滿足某一部分的價值目標,又當如何取捨?又若認為諸種既有政制都弊害百出,有優劣差異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話,又有否可能開拓得出一套能夠充分滿足上述各種價值的嶄新政制出來?
知之不整全,可罹巨災
探求環境生態危機出路的識者,都知道光靠狹義生態經濟本身解決不了問題。企圖構思新的政經制度嗎?但市場經濟之能夠成功運行,除掉供求機制之外,起碼要待到波柏爾在二十世紀後葉問世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中提出「微觀規劃」原理之後,市場經濟的其中一個成功要竅才首次給發掘了出來。社會上充滿需求千差萬異的以億計個人,投身於以百萬計的大中小微企及自僱者之中進行生產,以滿足這億計人的各種需求,假如這百萬計企業另自僱者無法精準因應需求作出生產,稍有偏離時不能及時作出精準調整調節,則各個個人,還有社會和自然的各種需求便難以滿足得到,而市場經濟則正好可以讓各大中小微企和個人的決策層都可以因應他們的服務對象作出精準生產和精準調整調節的規劃決策,而這種決策則並非可以由全社會按民眾需求作出全面規劃而得,所以波柏爾稱之為微觀規劃。此外,要有能力構思得出一套可以成功運行的改良經濟秩序的話,除了要懂得波柏爾的微觀規劃之外,尚要懂得何謂成效回饋和回饋訊息。社會上各大中小微企業的老闆和自僱者都是微觀規劃的決策人,他們作出生產決策後,產品可否滿足得到社會上各個人、社會及自然的各層價值?若果他們都不大知悉,就會繼續生產不大能夠滿足需要的產品,做成生產低效甚至浪費。市場經濟的好處就是當有企業和自僱者作出這種低效生產時,顧客不會幫趁,金錢不會流到那企業之處,於是有無人繼續幫趁就成為生產決策的成效回饋,從顧客流向該企業的金錢正好就是正回饋的訊息。雖則貝葉斯早於十八世紀提出了訊息、回饋原理,但要待到波柏爾提出了微觀決策模型之後,世人才知悉每一微觀決策皆伴隨著一個成效回饋的循環。除此之外,改良經濟秩序的構思人也要明白貨幣的真正意義,它是交易媒介和回饋訊息遠多於財富,而且它必須要流動才能發揮得到交易媒介和經濟訊息的功能。總結起來,一個構思改良經濟秩序的人,必須明瞭市場經濟除了供求機制之外,起碼尚要掌握得到這三大關鍵竅門:一)微觀規劃,二)成效回饋和回饋訊息,三)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回饋訊息和貨幣流動的意義。「並不是」說一套改良構思必須具備這幾種機制,而是企圖改良者若對既有市場經濟秩序的供求和關鍵機制都懵然不知的話,便不可能期望此人可以構思得出一套行得通的經濟秩序出來。
探求環境生態出路的識者,都知道不少成效大的政策法規沒有被通過;不少解決得了問題的環保新科技得不到足夠撥款,所以發展不起來;政府投放巨額金錢鼓吹消費文化,卻吝於撥款推廣環境生態友善及提高此等意識的文康活動,當他們長期處於類此的挫敗之中時,心理上極容易因此失去平衡,寄望有人可以鼓吹得起綠色集權,甚至幻想一些既有集權就是綠色的,那就不用像澳洲一般,歷盡艱辛才終於2O12年通過了碳税法案,成效立竿見影,兩年後卻遭到要付出些微代價的選民和企業將碳税連政黨一併抛棄。這小部分識者同樣是腦筋有欠整全,沒有同時考慮到先前所提到集權制的宿命:權力難以順利交接,遭濫用時無人可以依法制止,貪污腐化,法治難以建立,施政缺乏成效回饙,政府、企業和個人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開創能力不高等,令人不得不加以質疑,綠色集權制在解決環境生態危機上是否比代議民主制度更勝一籌?還是只會更為糟糕?

以事實和科學方法為依據,審視世上既存者
此外,不管是探求環境生態復原之路,還是探求最佳經濟出路,還是個人、社會和自然的最基礎和最終極價值的一籃子實現的,都必須要環視各不同現存政制之中,表現最佳的是那一套政經制度,以作參考,否則仍舊有欠整全。於是那又牽涉到,該用那一種尺度來量度比較呢?綜合先前提及的各樣價值及其交互關係,我們可以理出下面五項:
1)國民幸福程度,
2)環境保育成效,
3)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4)財富分配均勻程度(即堅尼系數),
5)自我糾錯能力。
這裡沒有武裝力量一筆,並不是說一個國家不需要武力,而是因為那只是實現價值的工具(見方法論四「何謂理性」一節),而不是價值本身,當不需要拿它來保衛價值的實現時,武力便不需要存在。除第五項之外,前述各項都有具備足夠專業和高公信力的機構長年進行調查研究,包括聯合國旗下機構,網上公開調查方法和結果,所以都不難找到答案。
漸進優於劇進
除此之外,尚還要整全地涵蓋得到,舉凡涉及政制及或經濟制度的變革,必帶來全民生計乃至生存的重大影響,徹底而劇烈的變革,亦必帶來巨大沖擊。像民主變革,凡採涵接原有帝制的和平變革,都能順利過渡,例如英、日;凡採消滅原有一切權力的,必帶來長期混亂甚至戰亂,然後才有部分變革國家得到成功,例如法國。又如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變革,舉凡涵接原有傳統或既有市場經濟秩序的,大多得到順利過渡和成功落實,例如北歐諸國(芬蘭、瑞典、娜威、丹麥……並非俄國、捷克等)和二戰後英國(其實成功,只是不敵外間自由至放任市場經濟的高競爭力,後在首相戴卓爾夫人領導下將之改回自由市場經濟);舉凡改換至非市場的社會主義制度,全都要歷經數十年生產低效乃至失效,然後才有一兩個小國能夠成功運行,那就是古巴(其實社會主義經濟上成功,只生產力較市場經濟略低和要付出其他代價)。
從檢討審視各既有不同政制也可以發現,北歐諸國在上述四套尺度的量度之下皆最為成功,然而此諸國在政治和經濟制度上都是從世上旣有的、而且亦算行得通的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再加以改良而得的「社會民主」制度,那是一套靠近社會主義然而並不全是社會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與及對前述議會選舉弊害加上了若干改良的代議民主制度,推行之時也並不像中、俄的推行社會主義,或法國的推行民主政制般,將既存者驟然連根拔除而至。
世情無絕對,也是整全探討的要項之一
當然,世情無絕對,尤其在面對一些急激惡化的情況、局面而言,猛藥也要劃入考慮之列,然而在投入猛藥之前,則更之不可以不對所構思的猛藥作出徹底而且整全的審視,乃至及於心性方面。
不明瞭自然有道,也算不上整全
須要涵蓋得到的範疇,有時甚至完全讓人做夢也想不到。那就是,自然地出現、不在人的構思之下形成的社會運轉秩序,例如各地不同的傳統市場秩序,人們往往對之僅有皮相的理解,而不識自然形成的事物,往往都內藏極端深奧微妙的機理脈絡,人體就是當中一個典型例子。市場則是個近世才知一二的東西,幾節之前已略作介紹。而自然形成的市場,卻不是自由或放任式,而是各地有大小不同差異,為經濟學者所合稱的傳統市場經濟。傳統市場經濟都具備上面介紹過的供求機制,微觀決策,成效回饋,回饋訊息,交易媒介,貨幣流動等要項,原來傳統經濟還有一項非常關鍵,卻鮮為經濟學者探討過的,就是競爭適度化!當一個區域市場成熟至某程度,競爭也會趨於激烈,同業之間於是會組織行會,共同商議價格,用以消除明示的價格競爭,當然,隱性價格競爭如買菜送把葱等,另貨品和服務質素,還有跟其他替代貨品等競爭則依然存在,所以行會只是將競爭的劇烈情度減低,而非消除競爭。今日主流經濟學者會認為市場愈自由愈好,所以此舉不利經濟,因為會抬升了物價,但主流經濟學者亦同時同意,完全自由的市場內各企業的利潤在原理上都會降為零,實質上則會令到各企業難於獲利,要想方設法減少工資和人手,增加勞工工時等。但他們卻沒有繼續推拷,從貨幣流動角度看,企業太難於獲利結果又會出現貨幣難於流入中下層消費者手中的局面,導致最廣大的消費隊伍劇烈收縮,於是引發起不景氣循環!所以,並非只有競爭過少才有問題,競爭過劇同樣是大問題,尋求競爭的適度化實有其必要,而此種適度化則早已存在於傳統市場經濟之中。並不是說行會、商會等就是最佳的調節競爭機制,而是構思調節競爭機制,以使其適度化,也是構思經濟制度出路者其中一個不可以不明瞭的關鍵要素。

政治經濟制度一起構思
基於政治制度乃更高一層可以決定到社會採行什麼一套經濟制度的決定因素,撇開政制,獨立地構思經濟制度可說是一盅脱離現實之舉,經濟必須跟政制一起探討才有實質意義。北歐諸國稱其政制為社會民主制度,即其乃一套政經制度,而非單單政治制度,社會民主大致上是指透過全民政治權力均等式民主(不是權為民而謀式民主)實現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而社會主義不就是生產工具由國家擁有,而是國家在公意認同之下透過税制和國家只經營某些更適宜由國家經營的產業來達成全民由搖籃至墳墓的保障,結果北歐諸國在先前論及的四套量尺的較量之下在全球諸種政制中都是名列前茅,正好是政治經濟必須要一起探討才有實質意義的真憑實據。並不是說北歐現象便足以證明,下個結論,而是北歐提供了支持這論點的一個真實證據。社會民主之成功,在於其一它將社會主義重新定義,不再限於生產工具國有化,更不再是計劃經濟,於是讓供求機制、微觀决策、成效回饋、回饋訊息、交易媒介、貨幣流動等關鍵機制都可以繼續在其新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內存在,代議式均權民主制度雖則民主成分遠遜於直接民主,但仍可以發揮到一方面將妨礙關鍵經濟機制運行的政府濫用權力、壓扁人權、和貪污腐化等減低,又可以將支撐關鍵經濟機制的人權、公民意識、和法治等加以鞏固,另方面更可以透過政治手段將財富自市場之外重新分配,以達成全民自搖籃至墳墓皆由政府保障的新社會主義價值目標,而且這個財富重新分配的決策過程也具備成效回饋機制,與及回饋訊息能夠有效令到決策層按之作出決策修訂。
價值探索,更有必要
但若探討政制,便不能只探討什麼政制傾向衍生什麼經濟模式,更要探討什麼政制更易於及更難於服務些什麼價值意義,否則也仍有欠整全。普遍人只考慮到生產總值和財富分配,聰明些少的才考慮到人權和法治,但仍未著相。原來價值要分層,起碼要分成基礎層和終極層,但所有人都誤以為價值只分功用和終極兩大範疇,各範疇內的各不同價格再按優先或重要次序排列。原來除此之外,起碼尚要知悉價值要分基礎和終極兩層。好有一比,世上有不少志士仁人為理想捐軀,即使你先讓他們小心考慮好後果代價,又釋除了他們的社會、朋輩等誘因,才決定採取行動,他們也會義不容辭,乃至到受苦受難的當場,也絕不後悔。但若要他們為理想長年承受酷刑便又不同,大部分人在深思熟慮之後都會改變主意,其餘的都會在受盡酷刑之時感到後悔,即使理想可以因此得到實現亦如是,也即是在得到長期承受劇苦和實現理想二者都得到真實體現比較,而必須要二擇其一之時,都必定會放棄終極價值。志士仁人都不會將不用受苦作為人生的終極價值,否則便不成其為志士仁人,不過他們的上意識(見第一卷第二章)卻都必定意識不到,原來尚有一類價值,若與之發生衝突,即便是他們人生的最終極、最著緊的,亦會放棄以滿足此類價值。「無長期劇苦」即是這麼一種價值,在一個人而言,任何價值與之發生衝突,都必須放棄。短期劇苦則不同,不同人有不同的,為達到最終價值去志願承受的程度。
社會需要滿足三大套價值
普遍人也不知悉,社會有三大類價值需要得到滿足,那就是個人、社會和自然價值。懂得要探求價值的人,絕大多數只識個人和社會兩項,而不識兼要照顧自然價值。而且一個國家的自然價值,「最起碼的環境生態素質的維持」這一項價值就跟「無長期劇苦」之於個人一樣,所有其他價值都不可以與之相牴觸,否則都只好放棄,皆因若果「最起碼的環境生態素質的維持」也達不到,則所有其他價值也早晚全都不可能達到。個人價值包括些什麼,都可以簡單地以馬斯勞的需求層級來表達,其實那還未夠完整,人還有存在於下意識之中的靈性需要,馬斯勞的自我實現最頂一層仍未算有提及,普遍人亦不意識得到,必須要審視普遍人的思行為模式才能發現,他們之尋求宗教寄托,尋求形而上的哲理,還有尋求社會或自然價值的實現等,都是在這種不意識的欲念之下產生,當這靈性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之時,人的慾望會向下沉,乃至扭曲沉醉於官能刺激甚至負面、魚肉他人或反社會的行為方面。至於自然價值,最終極理想當然是國家管轄範圍內乃至全地球的大地海洋湖泊河溪的環境生態都回復至剛有人類祖先在地球上出現時的狀況,起碼也要符合各志願及受薪環保工作者訴求。又至於社會價值,它跟個人和自然價值具有根本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可以自個人本身和自大自然之中鑑別得到個人和自然價值的存在,社會價值卻並不是從社會本身鑑別到其價值,而是從如何透過社會的某些結構、安排、觀念等令到個人和自然的價值得到最充分及最容易的實現。例如生產總值,假如絕大多數人都分享不到的話,那管它有多高也可以是枉然,而且這財富分配只顯示出一個類近奴隸的社會模式而已。又例如人權和統治者權二者,前者之乃一項社會價值而後者只屬一項社會架構運轉機制,乃在於前者直接關係到個人和自然價值的實現,後者並不是。又例如人治和法治,普遍人之負面看待人治而視法治為一項重要社會價值,乃因為法治在個人價值和自然價值的實現上屬於不可或缺,人治則處處妨礙。不少人任意地將任何國家價值置於個人價值之上,乃由於對上述社會價值的殊異之處並無認識所至,又是一則思慮不夠整全而引致的謬誤。可以說,任何一項社會價值,假使跟個人和自然價值無任何直接或間接助益的話,這些社會價值也都並無存在或予以考慮的必要。
政制與三大套價值緊密相關的具體證據
政經制度的構思就是如何讓這三大範疇的價值都可以藉著這構思出來的制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若果不同制度偏向較多滿足某些價值和較少滿足另一些,當如何取捨?例如代議民主放任市場經濟對發展高新科技及其工業最為有利,但對財富分配、環保、社會、政經制度和文化各方面的發展則差強人意;社會民主則剛好相反,最有利於財富分配、環保、社會、政經制度和文化各方面的發展,但在發展高新科技及其工業上則並不突出。上述政制和所述價值的關係並非科學結論,但可自各不同政制的運行機制推論得到,亦有具體而且一致的證據可作支持。那就是將世上不同國家自最代議民主放任市場至最為社會民主的排列起來,於是可以得到某程度依從上述相關關係的科技發展、工業、財富分配、環保、社會文化發展等價值實現的連續變化,所以本論界定這個相關關係的陳述為推理陳述,它雖非歸納科學陳述,卻是真確機率較高的推理陳述,皆因具有可量度的證據作支持。例如美國是代議民主放任市場的表表者,北歐諸國是社會民主最具代表性國家,西歐諸國則介乎二者之間等。

除了三大套價值,尚要審視政經對國民素質的影響
要算社會民主最有利於滿足個人、社會和自然三大範疇的諸般價值,但若其運行並不利於國人品格(根據普遍使用規則,就是誠懇積極、尋求美善等)、通識能力、理性求真和公民意識等本論統稱為國民素質的提升,經歷長年累月的成功運行之後,仍會换來國民素質的漸次下降,這下降又會反過來侵蝕原有制度的成功運行。所以,光看三大價值範疇的體現還不足夠,我們尚要看一套政經制度會如何對國民素質作出影響,會不會因此導致一國由繁榮昌盛步向紛亂式微?就純理論上言,正面的國民素質正好就是最有利於三大價值範疇付諸實現的素質,例如普遍人都易於理解得到的,包括公民意識、誠懇、積極、向善、通識和理性能力等。集權制度經常會受到拓病,普遍人之無法參與公共和政經事務的討論和決定會帶來各環節國民素質的下降,而證之於歷史,集權制政權都無可避免會走向紛亂式微,就只沒法釐清國民素質的下降會否是重要成因之一。代議民主制則因選民長年要認識及應對社環政經等問題,所以都慣性地給培養出更高的公民意識,但卻經常被傳媒、名咀、政治明星等導引至短淺、即食的理性和通識層次,目光亦給轉移至無關宏旨,甚至無中生有的議題上如近年美國人爭取廁所不用分性別,個人可以不按生理構造而只憑意願決定一己性別,甚至可以有多於兩種性別及隨時變更的選擇……更有好幾成國民則因其支持的政見或人物長年無法上位而採放棄態度,轉為對社環政經等問題不聞不問。不過,雖則如此,環視西方各代議民主發達國家,自二三百年前民主化後都可以從原本帝國時代向外殖民侵凌漸漸轉變為志願結束海外殖民地,並且向外推進人權和推廣自社會至自然方面的知識。乃至於東南亞各國,近數十年才先後代議民主化的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其治安和派系衝突都持續得到改善,「排華」(那是指原住民對華裔族群的燒搶姦殺)惡行沒再出現,經濟亦在不斷改善之中,雖則那是以高昂的環境和人口增加的代價換來,但亦在在反映出其國民素質在多個環節上的持續改善。整體而言,代議民主可以令到國民素質在基調上得到一定提升,不過就是達不到進階層次,這現實令到代議民主制在更上層樓的進展上,和面臨深遠重大危機時的解決上構成重大障礙。例如核子世界大戰危機,二戰後以來一直威脅著全世界,蘇聯共產集權和代議民主兩大敵對陣營為確保無人會首先發動核戰,都發展出確保交戰雙方同歸於盡的核還擊力量,結果人人都要在毁滅性核戰的陰影之下生活,一時看不到出路。只不知是上蒼同情還是什麼,蘇共陣營卻戲劇性地於1989年迅速瓦解,核心地區重新以俄羅斯名義立國,改行代議民主和市場經濟制度。政制的重構過程可算強差人意,但最大困局還在於轉型市場經濟障礙重重,導致民生長年陷於困頓,無法自拔。不過,向來奉行市場經濟的民主陣營內上上下下臣民則如釋重負,因為困擾數十年的核戰威脅終於解除,不過其時西方發達國內人士只要公民意識和社會通識足具,定當知悉這走運得來的太平日子應該好好設法珍惜,確保不要未來又掉回核戰危機之中才是,可惜他們當年幾無一人作出此高瞻遠囑,看似無人了解得到俄羅斯的成功民主政制轉型才是確保核子太平的關鍵所在,而只做治標的核子裁軍,不理會俄國的經濟若不能成功轉型,民主制度亦難以得到成功建立,所以必須齊齊出手協助俄國轉型市場經濟,才不虞未來被野心家有可乘之機,鑽未夠完善的憲法漏洞和民心不穩的空子,將國家機器騎刼過來,以至核子大戰的陰霾又要重新朧罩在地球的天空之上。
上述見解並非甚麼高深哲理,長年關心探討政經時事的人也都必定明白,問題代議民主制度下選民的即食短淺,令到政客不會獻出此策,即使偶有識者,亦苦無渠道可以僭入大眾傳媒或透過大氣電波作出呼籲,皆因該等渠道早被精於討好大眾的即食短淺,巧妙閃避各方權勢甚至乘人不覺地迎合暗處金主的名咀明星和媒體所牢牢把持,世人才終於在2O22年2月被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炮火驚醒,核子世界大戰的威脅不單止於焉重臨,爆發的機會之高尋且前所未有。
也還是社會民主制度較優
社會民主在國民素質的表現上也傲視世上現存的諸般政制,雖並未見之於國民素質指數,皆因類此的可靠調查仍未面世,卻就可以見之於經濟付出遠多於經濟得益的對諸般環境問題和危機的解決實踐上,北歐諸國在這方面都遠遠超前所有其他國度。此外還有在探求主流工業文明的未來出路上,深型綠色理論和實踐都是由北歐諸國的論者、學人領導著潮流,他們也老早於數十年前便不住對逐漸廣被全球的費利民主義和貿易全球化提出了一針見血的劣評,世人若不是全被傳媒名咀和學術建制招牌乃至諾貝爾獎所蒙蔽,O8年環球金融海嘯根本上不用發生,其所帶來的諸多後遺症也不用時至今日仍在拆磨著人類整體。
何以社會民主政經制度又可以有利於國民素質的提升?只究其重點,皆因一方面其有效代議民主制度讓它免除了集權制對平民自由的限制,人人都可以自由發展其論見主張,推動公民社會的建設,另方面其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成功運行,提供得到生計保障和較為充裕的平衡生活予廣大民眾,不用像放任、自由或權控市場經濟社會內的民眾般要投放盡一概時間精力於拼搏金錢之上,人性中所潛藏著積極及或利生的欲求得到釋放的空間。社會民主同樣遭遇到前述傳媒、名咀、愚民、政客的問題,但充裕的平衡生活令到論見主張多了不少另類發表渠道,也多了不少有時間精力探求真相的群眾,不作任何裝飾賣弄的真知灼見、精闢見解、獨到主張等都遠為容易得到面見公眾的渠道,於是令到公眾得到較大的提升,從而亦令到主流媒體和大氣電波等專門迎合、討好、嘩取公眾者不得不調較一下自我水準,引入不吸睛然而有見地亦非典型的論見主張,終於勉強引發得起論見深廣度的良性循環。
審視反整全主義
至此反整全主義者必定提出反駁,清楚詳盡地學好某一套政治或經濟主張都要花費巨量的時間和精力,尚要閱讀巨量的論文和文獻、剪報、視訊新聞和紀錄片等,要探討這麽多套的政經、哲理、和人文的學問是否可能,還未計算要將它們加以融匯貫通然後撰寫出來!更未計算融匯貫通之後尚要據之構思出一套更能滿足各方需要,和更妥善解決各方問題的政經方案出來,怎麼可能!!!
其實這反駁也同時承認了微觀進路和窮盡式徵引對解決社會和自然等諸般實在問題的無能為力,近數十年來世上每天都有千百計的人發表關乎某些小處的專論,除非先有人理出個學問架構,然後再有整個人數不少的學術隊伍去進行詳閱和將之填充入架構之內,再以之理出本方法論上面所論及的整個脈絡出來,當然專責審視各個宏觀框架和相互之間關係的,少不得又是本論所提出的,具備足夠整全份量的人才,只不過如此一來,這麽一個學術團夥就不再是按現行主流學術建制的模式運作,而就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整全學術研究組織。
費利民正好是個反整全主流學術的表表者,窮其一生,除了盡情滿足主流學術建制的手法要求,令他自己及其門人拿下不少於十個諾貝爾獎之外,就連其主打理論放任或自由市場經濟要依賴政治手段將財富進行經濟活動以外的重行分配方能維持得好也懵然不知,只管拿著顯微鏡終其一生都只察看放任市場經濟的優異之處這一小尖端,不用說這種主流學術建制的迂腐探究方法結果連社會民主制度這個經濟、民生保障、公民意識、適當科技等早已盛放的燦爛花海也視而不見,終由於其支持者的執迷而導致全球費利民經濟於O8年一夜崩潰,反整全者更之只顧搶救經濟,而不識這環球金融海嘯影響所及,已令到世人開始對民主制度的信心產生動搖,更令獨裁/專制找到口實死灰復燃。
本論也非常欣賞這些反對者對探求學問必須要瑣細入微的執著,問題長途遠足並不可能帶著一比一地圖進行,而只可以靠幾張1:100,000和若干張1:20,000等高線地圖。拿著這種一比二萬地圖,不少地形詳情的確都沒有給顯示出來,幸好沒顯示出來的全都範圍不大,起不到決定性作用,此外遠足客亦已透過地圖外的其他渠道知悉沿途有什麼因為地圖比例所限而沒有顯示出來的情況,在行程規劃時已經劃入了考慮之列,所以不會臨場才發現地圖沒顯示出來的此路不路,以至前功盡廢。反整全論者的擔心亦一樣,政經的整全探討並不會採取他們念博士時所學到的方法,那些是用顯微鏡去理解世界的技倆,在野外所探討得到的只可以是岩石成份,土壤構造等,而不是怎樣穿越重重疊疊的山水迷津,到達目的地。
整全的政經探討,其中一個辦法就是「歷史框架進路」,那就是審視不同的諸多政經模式在歷史中的興替,尤其是近現代的,每一個不同的政治或經濟的架構就是一個框架,先是概略的,但卻令人易於了解不同框架之間的交互影響關係,然後不住將不同社會現象、實況、專家學者的尖端探討等將框架豐富乃至修正。更少不得不要人云亦云,要看關鍵史實,例如看工業革命怎樣將傳統市場經濟轉變成放任市場經濟,於是導致嚴重剝削和嚴重貧富不均的出現,遂引發起馬克斯共產主義武装革命和民主選舉在既有經濟秩序下引入改善基層收入和福利這兩個不同改革主張的出現…………先有概略框架的認識,然後再將不同學者針對著某些微觀問題/情況所作的眾多論述逐一引進至一個個的宏觀框架之內。例如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先有主流經濟學的供求機制等,然後再加入衍生金融、微觀決策、成效回饋、回饋訊息、貨幣的意義、作用和流動,財富透過非經濟機制和得到普遍人志願贊同的重新分配…………如此的探討方法才能夠整全,兼且可以讓反整全主義者的牛角尖鑽研成果都同樣得到適當的動用,不會光光待在文獻檔案室內等候推砌另一牛角尖的學者/博士生進來閱覽,弄些一德之言的費利民主義出來,觸礁後另一幫反整全主義者又推出新馬克斯主義上來,直像「循淋生肌膚神祕消排骨」十大系統輪流登場,但就有欠整全,總之就是拼合不到一個人體出來!
社會民主主義
審視近世旣有不同政經制度,可知個中最成功者當是北歐所採行的社會民主主義,其成功之道也正好是能夠將多種政經機制,乃至和平漸進過程併合起來而得的一套制度,甚至理論發展者當中的首要奠基人愛德華伯欣斯坦也是個理論和實踐並進的人類出路探求者。他十六歲便離開學校,不久後便又投身工人運動,自行鑽研理論和推動實踐,絕對不是那些只管抄貼(見方法論七)主流學術建制手法的迂儒,由此也可發現,社會民主這強調在有效民主和市場經濟基礎之上,以和平漸進而生此一新社會主義政經制度,不單只其架構最為貼近這裡所宣揚的範疇整全,其發展過程也是以相對上最為整全的方式產生。
先前不是說過,不懂供求機制、微觀規劃、成效回饋、回饋訊息、貨幣流動、作用和意義的人,不可能構思得出行得通的政經制度出來的嗎,為什麼愛德華伯恩思坦及其他社會民主理論家又可以?那時代的人不是只認識供求機制一項嗎?那就請了解清楚,社會民主只是動用了原理思維(見方法論七),拿揑得到最關鍵的社會價值,然後據之將既有行得通的政治及經濟模式稍作改良,再適當地併合起來,並強調以和平漸進方式推進,鑑於此制度仍舊奉行市場經濟,基本上在政治和經濟制度上並無核心理念上的全新構思,則即使提倡者並不認識市場經濟內的個中要竅,也不會構成大問題。
議論至此也不在於結論人類經已找到了最理想的政經方案,不同國度的人仍要就著他們的旣有國情「整全」地探求出路,尤其是要解決先前所論及的,各不同政經制度的結構死穴,而只在於介紹社會民主在先前述及的四套量尺的較量之下,竟然都可以在眾多不同制度之中名列前茅的話,成功之道在那裡,而且其成功之道跟這裡所論及的整全之道都基本上是如何一致的。
蠻幹的好人
近世諸多災刼苦難和邪惡,絕大多數乃由部分心性和思慮不夠整全的参與變革或支持變革者的蠻幹而致。即是之故,每一位立志探求社會和環境出路的志士仁人,甚至只在乎盡情利己的投機分子、既得利益者,都必須好好拷問自己,有沒有整全地探討得到各個有關環節,或顧慮得到各種構思一旦付之實行,會帶來些甚麽可能的大小副作用或意料之外的,誤人然而更加誤己的負面後果,還是到時才不顧一切地為這些集體失策加以掩飾,否認,及或卸責,然後才著手急謀補救,卻又為時已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