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求真及方法論
(往未來世的通道)
<第二卷> 求真素養
探索不到真相,不時乃由一己欠缺求真素養所做成。
作者:彭耀階 Pang, Yiu Kai (Hong Kong) May, 2023.
歡迎轉貼,但必須於顯著位置附上作者彭耀階姓名,
有關作者彭耀階:
整全求真方法論及整全教育開創人,並獲中國學術界於1O年以其理論創立北京市整全教育科技研究院(Reference01進入後點擊「整全教育理念研究」) (Reference02)。
本論之立論依據:
1)
可由任何一位第三者重覆、印證的心靈世界經驗
2) 可由任何一位第三者覆核的事實或現象
3) 邏輯(包括歸納法和科學方法)語理
4) 其他已確立的演繹法則如數學、集合論等
5) 已確立的科學實驗結果
6) 已確立的科學理論
至於:
1) 各家各派的哲學理論和宗教義理,
2) 個人直觀、經驗、感受等,
可以作為立論的靈感、啓示,卻絕對不是立論的依據。
詳閱本論前的心理熱身
1. 先見
求真就是不時要看別人的數據、意見、主張、論說等等,本論統稱之為言論,看的時候所抱持的心態和反應,經已尤關重要。除了本章下開各節中所提及各項因素會扭曲我們的判斷之外,這些進入腦際的言論,下意識會自動將之跟所有過往相關經驗進行處理和比較(見第一章1.5.1
和
1.5.2),尤其是各種各樣先入為主的觀念,與及當中不少經已由下意識整理為一套套的思維範式,本論統稱之為先見。所有與先見相左的言論,都會被視為謬誤,結果都有可能妨礙了人們對真知灼見的吸取。問題來了,我為什麼要就别人的言論,放棄我的先見?原來聽/看別人的言論也是一個求真過程。當此等言論跟你的先見有所牴觸時,你應當動用求真的方法工具,去確定何者為真,若謬誤在一己的先見,即時提醒自己,將先見加以更新。此所以求真是人生過程之中必須懂得的重要工具,遺憾大多數人只將腦袋當作記億體般使用,而非處理訊息、進行推理的中央處理器。
2. 錯誤解讀別人的言論
誤解讀別人的言論,也是常犯的求真謬誤之一,也是學習、探討求真者必須經常警惕自己,免得犯上的一環。即如「權錢模拜」,不時會被讀者錯誤理解成本論認為有權及或有錢者的言論都是錯誤的,於是反駁「權錢也必定有說得對的時候吧」。模拜是個假借模拜神佛的修辭,拜神拜佛者對聖經佛經所言都句句深信不疑,所以權錢模拜者也對有大權大錢者所言句句奉為圭臬,僅此而已。至於有大權大錢者的言論是必然對的還是必然錯的,本論在該項內並未明示或暗喻地述及。當然,假使權錢所言必定正確,模拜權錢便無不妥,而本論將之列為致謬的思維習尚,只可以結論本論認為權錢「並非必定」正確,而「並非必定正確」不就是「必定錯謬」!這是邏輯集合常識問題。讀者若錯誤解讀,正好錯在這「非黑即白」常犯思維謬誤。須知非黑不就是白色,非全部正確也不等如全部錯謬!
總之,小心不要錯誤解讀别人的言論。
3. 別將一己的無認識,當作別人言論的錯謬
資訊發達,人人都可以透過媒體接觸到不少新觀念,這本該是好現象,況且新觀念大都甚有道理,有心擴寬一己視野的人,都可以從中得益才是。唯是現代人盡都被過高官能刺激的資訊所包圍,致令腦子的知覺趨常機制(見第一章五節一至二項)自動將靈敏度長期調低,腦子長期處於低靈敏度狀況,環境心理學者稱此現象為超荷。此理論之所以由環境心理學者首先提出,乃由於此乃工業文明的現象,都市內五光十色的景象,都著意地刺激著人的食欲色欲物欲,較之大自然內的藍天白雲,綠樹啡泥,對人的刺激程度,自必然強列百倍,至令原本在大自然之中發展起來,為適應自然環境而設計的腦袋窮於應付,於是出現訊息超荷,腦子為了適應這超荷訊息,於是將靈敏度調低,所產生效果,其一就是不容易對精神性事物產生興趣。二戰前的中學生,都愛看文藝、科普書刋作日常娛樂,女生尤其普遍,多看言情小說,而男生看的類別則較多。但自從工業社會內家家户户都置有一部電視之後,青年人的閱讀習慣持續下降,又到了電腦遊戲普及之後,下降更為迅速,時至今日,書局都變成都會內少見的店舖類別,餘下僅有的,大都以售賣大中小學教科書及參考書,否則就是興趣及職訓一類為主,反而學術、文藝一類為主的已變得甚為少見。
正因為這訊息超荷,大多數人在網上或其他媒體接觸到新觀念時,都缺乏應有耐性去對之作出確當理解,而同時網上、媒體提及類此觀念的寫手,往往亦礙於受眾的耐性,只會聊聊幾句,結果受眾僅憑一鱗半爪,便將新觀念收受,不用說那亦往往只是一些扭曲理解。例如本論在六章五節中論及求真能力的初步提升方法,略略接觸過整全哲理的很容易馬上又提出異議:「整全方法並不限於邏輯科學,還有直觀、感受、系統觀……」原來本論是個龐大體系,當中一個重要功能正好是「以真為本」,閣下所直觀到,所感受到,所系統理解到,在所有已知、前提、輸入皆為真,而且探求過程和方式也全皆有效的預設之下,是否保證可以得到真值的結論?原來只有邏輯(包括科學方法)和語理可以作此保證,其餘方法論都只可以在某些特殊場合之下才可以。所以,在動用這些方法論時,必須先行對此有所了解,只有某些特殊情況才可以得到真值陳述,此外往往大部分情況都只可以得到一推理陳述,甚或只得到信念陳述。若不明此理,整全思考者極容易會倒退回舊日農業社會的思維困鎖,將一些天馬行空、想當然當作真相真理,那就反而弄巧成拙。
所以,求真能力的基本功培育,是邏輯語理先行,較後章節才談到感受直觀,系統模擬等。正由於透過邏輯語理的學習,才容易認識得到,和培養得起事事以真為本的意識,亦由於其他方法論,都必須以邏輯語理檢測其結論立論,正如某些代數、微積分的方法論必須引入三角學一般,則學子們就必須要先學好三角學,然後才可以學習需要引入三角學的代數微積分。要學好三角學,就必須從學習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學開始,然後才推進至任何角度和任何三角形,再而至各種三角定理和恆等式,然後才可以學習微積分,與及需要引入三角學的微積分部分。但今日普遍腦袋靈敏度給自動調低了的謮者,很容易只憑片面而一鱗半爪的認識,便妄下結語本論並無感受直觀,系統模擬等方法論,又或誤以為本論認為凡真相都只有一套方法尋找得到等,就是將一己的無認識,當作別人言論的錯謬。
第八章
求真素養之一:愛思考、愛探求、愛真相
八、一: 注意事項
探討至此,我們認識到,求真包括對真確陳述、必真陳述、真相、真理及或最佳論述/意見的的認識和探求,而關鍵詞的意義亦早已於先前交代、定義清楚,千萬不要將之與普遍人所理解者相混,另外也要知悉原來歸納法、因果分析和科學方法都是邏輯學的範疇,統稱歸納邏輯。明乎此,我們便可以加入這求真之旅,即使不太明瞭,同樣可以加入,途中有需要時再回望先前的相關章節也不遲。
人們每以為學求真就是學演繹、歸納邏輯,科學方法(歸納邏輯其中一環),和學語理,整全求真則再加入系統觀、直觀、感受等思維,而明瞭邏輯語理者皆認為直觀、感受並不可以成為求真工具,但請注意本論所揭櫫的,是一如其所地認識真相的過程,那不過是演繹、歸納、綜合、分析的更深入洞悉和擴展,故此跟邏輯和語理不會有所牴觸。至於系統、直觀、感受等並不能夠保證只要前提真確,結論必定真確的方法論何以不會牴觸只要前提真確,結論必定真確的邏輯,將於第三篇詳細論及。邏輯語理的確是最核心的求真工具,但卻絕不足夠,尤其在社會和人生方面,決定性因素往往並不在邏輯語理,或再加入整全方法,而在於品格、態度、思考策略和慣性等方面,這也是求真必須要整全的基本因素,一些看似跟求真無關的品賦、思維,原來又都是關鍵之所在。
求真之旅也不始於出門一刹,乃始於對人或己之所思所述到底當真如是的好奇一刻。當我們認識到求真的必要,立志邁向求真的旅程,就像任何其他旅程一樣,要先作好計劃,預備好沿途要携帶的東西,有些旅程還要事前集訓,先練好體能,攝影技巧等;求真之旅也一樣。但亦有不少旅客愛輕裝簡從,討厭受大批行囊的負累,其實也無不可,徑直從這兒出發可也。求真的工具,先前也提到了,不就是邏輯和語理,這幾項只是基礎核心工具,將會沿途拾取。反而在出發前必先預備好的,還是求真者的心靈狀況,狀況差劣的,會令到旅程舉步唯艱,可能比背負著太多行裝更為要命。所以,在出發求真前,我們要先提升、鍛鍊好心靈狀況,亦即求真者先要具備良好的「求真素養」。
八、二、一:愛思考
一般人使用腦細胞並不多,九成以上都只是呆在腦子內,不用腦的使用得更少。勤用腦的,對腦細胞的使用會大幅增加,但增加以非常多倍計的,還是連接腦細胞與腦細胞之間,主要作訊息傳遞用的突觸和樹突等。麥居亞為首等一眾神經科學者,於二OOO年量度倫敦全職計程車司機的腦部後海馬體,一處專司處理空間在腦海中呈現的部位,發覺其容積比對照組別內人士的為大,而且,職齡愈高,容積愈大得多。已知成年人的腦細胞即使增加也多不了多少,但突觸和樹突則不同,可以隨神經訊息傳導的增加或減少而相應大幅改變,所以後海馬體容積的增加當是突觸和樹突增加的結果。查實都不用丢神經科學書包,生活經驗已足夠告訴我們,愈愛用腦,腦筋愈靈活,對事物亦更容易看得通透。
八、二、二: 多思考
愛思考自然會多思考,但愛思考並不就等同多思考。一天到晚都在思考難題的奧林匹克數學老師,可能只為了收入而幹,那就不會從思考中得到滿足,甚至令到他的下意識設法逃避,以至要勞煩上意識不住的對自己作出勸勉來維持,其下意識則會投射出厭煩情緒作回應,此情緒令腦活動減慢,亦即令到神經訊息在腦細胞間傳遞減少,若天天如是,此亦同時令到突觸和樹突的增長大幅減緩,所以不得不幹的思考,即使夠多,也不一定可以令到腦筋更加靈活,若果多得令到下意識投射厭惡感,則甚至會起反作用。此外,天天只思考奧數難題,範圍亦過於狹窄,性質亦過於劃一,到了需要思考其他事情之時,幫助可能不大。
八、二、三: 思考能力培育ABC
至於訓練智力的趣味難題,對於向來疏於思考的人,確是不錯的開步訓練,不過,當玩上了一段日子,自覺腦筋靈活了,就要停止。因為智力遊戲都是人構思出來,真實世界未必如是,所以都只有活腦和加強邏輯推拷能力的作用,對於增長求真能力的幫助,就只限於此,此外便幫助不大。
八、三: 愛探求
愛思考就當像個每事必問的好奇童子,又或者像個悲天憫人的大哲大儒:
「我想知道星星何以閃耀……人類的痛苦哀嚎又將我扯回地面,令我好像基督和佛陀一般,想要尋找得到解救眾生苦難的方案。」羅素在其自傳開首中這樣沉吟。同時我們亦要不忘以歷史警惕自己,多少自以為找到了答案的豪強,結果只落得又一次將整個民族帶入深淵!我認為當是如此的事物,是否真的如是?愛探求必須與求真同步,否則都往往是自誤誤人。
八、四: 愛真相
求真的能力又如何培育得出?最根本因素自然是,愛知道真相。愛思考之人當中,絕大多數只愛幻想,甚至作白日夢,他們對什麽事情都有一套看法,但從來不會問真相是否、及何以真的一如他們所想。好思考而不好求真,小則令思考的意義和好處大打折扣,大則會走火入魔,以致誤己誤人。所以,愛思考必須與愛探求真相同步,求真必須是思考的最高、最終極價值。同時也要知道,求真不單單是個最高價值,還需要有適當的、可靠的方法;
然而也不能單單依靠方法,求真經常涉及對紛繁而且隱晦,差別微細而且相混的事物作出程度判斷和透視,在在依賴心靈的敏銳和修養以究其真,所以也是一門藝術。
八、五: 求真能力的鍛鍊初步
學習求真,跟學習活方法、活技能相若,跟學習死知識、死技能不同。他首重嘗試、運用,然後知道成效、正確與否,再按之檢討、修正所知,再作嘗試、運用,如此這般循環多次,有關方面的求真能力便能夠有所增進。入門者應該培養對自然和人文世界的興趣,在認識的過程,不是將一套套科學定理、理論等生吞硬記。學相對論、量子論等最重要還是明白整套理論是依據什麼及用什麼方法發展出來。數理訓練不多的入門者可以不採此途,改從認識軟科學著手。例如科學家怎樣知道地球磁場曾經累次南北顛倒?何以見得地表乃由會移動的大陸和海洋板塊組成、大陸漂移證據何在?何以人類數千年有歷史記載以來,絕多都只有帝國?是否自有人類組織以來都只有帝國?何以世界各處的帝國被推倒之後,再建立起來的仍是帝國?何以近世西、北歐和北美各國卻可以一反全球數千年的常態,推倒帝國之後,再建立起來的不再是帝國,而是主權在民、法律公訂、政府民選的民族國,後來兼且成為幾乎全球各國倣效的典範?
經已建立起來的軟科學,和人文學科不具爭議的知識部分之中,大可著眼於汲取其中的求真養份。諸如此類著眼於真相如何給科學家破解得到的講解,多得一些有心人和機構的努力,已有一小部分給攝制成精彩的視訊,不再需要閱讀比較乏味的文字。個中表表者有英國廣播公司攝制的「地球的故事」。但有一點必須留意,絕大部份人文和科普的紀錄片,都沒有如「地球的故事」這特輯一般培育求真能力的功能,因為它們對於片內所舖陳的事理,並無將背後的探求方法介紹出來。
正如探求布丁如何做得好味道,此亦即製作美味布丁的求真過程,有人告訴你一大堆布丁理論,你覺得有道理,其實往往只由於該等理論跟你的一些先見相符,而且洋洋灑灑的多了一大堆道理,於是你便憑直覺,信為真,當作學會了做布丁,沒有據之弄個布丁出來,然後從成效或真相中檢討或作理論取捨,這其實是個低效能的學習,缺乏了先前提到的學習成效反潰循環,尤其是並無成效或真相反潰,那一大套理論即使只是廢話一堆,也不會知曉,待到要拿它來製作布丁之時,效果往往一塌糊塗。這說明了求真能力的培育,必須由已經確知為真的知識、理論、定理開始,而且學習的過程應要聚焦於這些學問的建立原理和過程,而非聚焦於其應用和花巧難題。
觀乎西洋文明,擁有多得不成比例的發明、發現、成功的觀念特破和社會體制改革,這句布丁諺語當發揮著一定作用,「布丁好不好吃,吃過才知。」而非光光看那布丁食饍、理論寫得好不好,更加不會光光看是由那位名咀或權威機構所寫所推介。
來到這裡,有些人會想反駁,有些問題多於一個答案,甚至只有見人見志的答案,有些答案則多於一個發現途徑,這種培育豈不規限了求真者的能力?請注意,來到這裡,只如同長途遠足者出發前的腳力、耐力和野外定向集訓,求真之旅仍未上路!正如三角學不光用於直角三角形,它更可以拿來計算任何三角形,甚至拿來解代數甚至微積分難題,但三角學入門者則必須從學習直角三角形開始,學懂了以後才可以進而至解代數和微積分難題,我們不可以批評只教入門者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學就是規限了他們未來在三角學方面的發展。
這裡提到的自然和人文學問,不正好是中學和大初的課程內容?再說,培育學子的求真能力,豈不也該是中學和大初教育的主要任務?只可惜,現時的學校教育,正漸漸退化成職業訓練,頂多也只是世上部份事物真相的認識,遠多於求真。今日初中教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就只有「任何形狀的三角形,內角和必定是18O度。」的解釋和示範,接著就是一大堆應用題和解難題的方法技巧。往昔對此定理的推證和借此示範幾何學演繹系統如何建立等的教授,皆已付之闕如!
當認識到一些自然和人文的確切知識是怎樣建立起來之後,便可以開始看看自己是否也習得了一點點求真的能力。方法可以就時事議題作出預測,找些有興趣者共同深入探討,可以增加興趣,可以交流互補,也可以增進另些求真素養:
不在乎人錯我對,以真相為本。當預測有了結果,便可以拿來反饙自己的求真能力,人錯我對則找出自己對的關鍵在那,別人錯的關鍵在那。人對我錯的話,則更之要找出自己出錯的關鍵何在!如是者重重覆覆,弄個興趣小組出來,思考、求真的能力和興趣必定能夠天天增長。
總之,初階求真能力的學習和訓練,關鍵是必須有正確無訛的答案作成效反饋,或者從所習得者推導或預估,在某情況下將會有某事情發生,然後能夠看到事情是否按照所推導或所估計發生。例如我們認為「人心肉造,人可以影響人。」並非單單將這句話加入了做人助右銘便完事,而是由此理論推導出某些可應用場合,例如看看可否借此改善一位愛生事鄰居的行為,方法可以是主動作出睦鄰行動,再從中滲入鄰居相處之道,然後看看鄰居是否一仍舊貫,無事生非?在生活和工作之中,經常都可以遇上各種各樣的,有答案的學習材料,除了可以增進求真能力之外,更可以改善工作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令人生更為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