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教育

 

建設

 

作者:  彭耀階    Pang, Yiu Kai   August, 2025  HONG KONG

Ukrainian battlefront soldier fighting for democracy and justice

 

東西兩大思想開創巨人,歐洲哲學之父的首要門生兼哲理撰寫人柏拉圖,與及東方儒家哲理的開創人孔子,都不約而同地,尊祟音樂為具有非凡重要的精神薰陶和教化作用的聽覺藝術。孔子欣賞完上好樂曲之後,總覺得樂韻會縈繞耳際,令他「三月不知肉味」。但若不懂得欣賞,錯愛鄭聲棄韶樂的話,則會令心靈下沉,連帶德行也會轉趨差劣。所以孔子有言「惡鄭聲,恐其亂德也!」拍拉圖則認為兒童教育的初階應以體育和音樂為兩大主項,皆因體育鍛鍊培訓人的肉體,音樂則薰陶塑造人的靈魂;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音樂可以提升人的品格和道德,也可以開啓潛藏於靈魂深處的智慧,包括喚醒人對真和美善的追求。柏拉圖也跟孔子一般,叫人警惕鄙俗的音樂,例如那些不斷重覆著具有強烈刺激但單調節奏的,又即那些訴諸官能刺激的歌樂等,都可以發揮到剛好相反的作用,多聽會叫人心靈下沉,把人們本已深潛的智慧更加給壓向封藏狀態。至此本論把孔子和柏拉圖所排拒的歌樂類別一概歸類為不屬於真歌曲或真音樂。而本論所稱為真歌曲或真音樂的,則並不限於兩位大哲所曾經描述過的。即在真歌曲/真音樂一詞的界定上,本論只設有下限。(但請留意,本論接受孔子和柏拉圖的音樂觀並不表示本論也接受孔子的儒家思想或柏拉圖的賢人政治。)

不要小看出軌的求美,它必令心靈扭曲,結果也扭曲了對真和善的認受。本論作者年青時偶然聽到德國作曲家卡爾奧夫作於1937年的布蘭詩歌清唱劇,雖則對作品背景毫無認識,首聽時只是隨意聽聽,並未去查看德語的詩歌內容,卻即時為樂曲所吸引,於是頻頻追聽,但聽了多次之後,漸漸覺得動聽得來有點不對勁,有一種蠻霸和殘酷的感覺,直像由魔界傳來,而且充滿不祥,作者於是告誡自己,動聽也不要再聽。後來才知道,此曲一經面世於1937年,即為希特拉及所有納粹德國人所迷醉,從1939年開始簡直成為了納粹黨的黨歌,而納粹德國入侵歐洲的砲聲,亦於是時響起,真的魔極!不祥之極!!!就算不可以就此認為納粹黨人的兇殘乃由布蘭詩歌的感染而來,恐怕此曲或大或小也有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這段歷史小插曲,也為柏拉圖和孔子音樂觀之中的靡靡之音和音樂與人格關係兩者,提供了可覆核的證供。

古希臘數學兼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證得畢氏定理)更加首先指出,真音樂可以提升人的數學能力,乃至不少近現代教育家也有同感,終於自二十世紀後葉開始,引得教育科學家的好奇,透過對中小學生進行實驗和統計,找出音樂和其他學科學習的關係。羅斯查和蕭(Rauscher & Shaw)等研究者首先證實音樂能夠提升中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其他人等的研究發現也相當一致,乃至根因、艾默生和告祖阿色斯(Guhn,Emerson,Gouzouasis)等人於本世紀一O年代以統計學方法,對加拿大多所公立學校內總共約十一萬位學生進行研究,發現音樂能夠提升學生在數學、科學和語文三學科的成績,更之發現到器樂的作用比歌唱為高。其他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出,正統或本論所稱真音樂的效果最為優異,其次為正統或真歌曲,流行商品歌則作用不明顯。此外,光光聆聽已經可以達成效果,不一定要有系統的樂理和彈唱學習。

然後人們更應留意青少年的愛好,「聽歌」(往往不是聽音樂)比所有其他興趣項目都更加普遍,尤其是情歌,而且不像言情小說一般,讀者以女性佔多,愛「聽歌」並沒有性別差異。由此可知音樂不但不容忽視,更應認認真真地正視。惟是聰明人亦即時可以提出異議,既然幾乎所有青少年都愛「聽歌」,中學階段豈不是不用開設音樂課,他們不都自動自覺進行自我音樂教育了?但人們聰明得來,必須要夠徹底,別忘了孔子和柏拉圖的提點:並非任何歌樂都是好東西,孔子的鄭聲,靡靡之音,柏拉圖的鄙俗,重覆著具有強烈刺激但單調節奏的,都是有害無益,不聽為妙。若青少年都愛聽歌,則光光為免於聽歌反而成為青少年心靈成長的障礙的話,音樂教育便已經不可或缺。雖則孔子和柏拉圖的論點仍屬未經科學證實,但真歌樂已經獲得證實為有助於三大最重要科目的學習,此則即使是唯科學主義者,也不得不接受音樂為學校教育的應設科目。本論更之視音樂為最重要的精神和靈性開發途徑,而且往往為普遍學校嚴重忽視,當然不應再以「閒科」視之。

中小學不是向來都有音樂課?假如這些音樂教育有用,何以音樂廳都是門可羅雀,青少年只爭先恐後去迫爆獻唱並非真歌樂的場館?

原來知識技能的教育跟興趣教育截然不同,知識技能的學習過程,即使充滿機械重覆,弄得學生厭煩透頂,知識技能仍舊掌握得到,教育目的仍舊達成得了。興趣教育則不然,過程若果充滿機械重覆,則即使學生學懂彈唱千首歌曲,過程的機械重覆卻非常容易令到學生聞真音樂打瞌睡(見作者彭耀階著「整全求真及方法論」第一卷「思維剖析」第一章1-5-1,1-5-2,及1-6三節)結果以提升興趣為核心的教育目的反而實現不了,並且馬上反映在學生身上,令到他們只會迷上商品歌及或訴諸官能刺激的歌曲。香港有不少青年人,擁有英國皇家音樂學會八級甚至演奏級鋼琴彈奏資歷,平時卻絕少彈奏鋼琴自娛,更加不會欣賞真歌樂,正正由於缺乏音樂欣賞培育和要承受太多機械重覆的彈奏練習所致。學校的音樂教育問題,首先在於沒有釐定清楚它應該是知識、技能教育還是興趣教育。若採整全教育進路,那則更之要問,這是否感受、直觀能力培育還是精神/靈性層次的開拓/建設教育?

根據最早由約翰利尼(John Lilly)於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以感覺經驗減除缸所作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到人要不斷得到各樣不同的感和知(見作者彭耀階著「整全求真及方法論」第一卷「思維剖析」第三章)的訊息刺激,否則心理不能夠維持在健康狀態。除此而外,人更像佛家所形容一般,乃慾界眾生,經常想得到各類不同慾望的悦樂和滿足,兒童、青少年之易於沉迷電子遊戲和觀看視訊,道理正在這裡。悦樂和滿足並非完全同義,悦樂感可說是滿足之一,但滿足卻並非沒有悅樂不可,它還涵蓋更加廣大的意義域。例如炎夏遠足,氣喘如牛兼熱得汗流夾背,悦樂感負面之至,或者可以說成是辛苦感,但不少人依然樂此不疲,乃在於夏日郊野遠足,另有一番氣氛,還要加上汗水才更之活現,對這氣氛的領略感受,正好是滿足之所在,然而那卻是負面的悦樂感。總之,人常常自覺到想取得悦樂及或滿足,很可能那就是上天讓人獲得足夠份量而又多元的感和知訊息刺激的心理機制所致,從而讓人維持在正常健康的心理狀態。然而,在人的心靈世界之內,各種各樣多不勝數的悦樂感和滿足感,可以二分為屬於官能層次和精神/靈性層次的,而且,官能層次的悦樂滿足,人幾乎一定享受得到,除非身體出了問題。但精神/靈性層次的則並不一定,大多要得到一定的培育和引導才可以領略得到,例如剛剛提及的,夏日效野遠足的滿足感就是。至此本論也憑個人的心靈經驗,與及跟多位朋友和學生的討論中發現,精神/靈性層的悦樂滿足能力,也同樣具有訊息刺激泛化作用,一如前蘇聯心理學家巴乎洛夫的狗狗一般(見互聯網介紹)。不但只可以借反應性制約作用令到牠光光聽到某種鈴聲也會垂涎,而且聽到近似的聲音也同樣可以,直到不太近似的聲音為止,才不再會垂涎。近似反應性制約作用所引起垂涏反應的聲音,也可以令到狗狗垂涎的此種現象,就為之訊息刺激泛化。即若某人對大自然之美培養出上好的欣賞能力同時,他在其他視覺情景的欣賞能力上也同樣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具有建築特色的村鎮。乃至對聽覺藝術,對某些人那滿有美感的生活方式也欣賞得到等等,同樣可以提升些許,只提升的作用並沒有視覺方面的提升幅度那般大。也即性質上愈是類近的,精神/靈性訊息刺激泛化的作用愈大。而在精神/靈性訊息刺激泛化的作用之中,則以真音樂最為效果顯著。

真音樂對心靈在精神/靈性層次方面的開拓和建設,具有提綱挈領和事半功倍的作用,當然,文學藝術,自然探索,哲理求真……也具有近似作用,只成效遠不如真音樂。而精神/靈性得到充分發展的人,不但可以從諸多不同視聽藝術中得到悦樂滿足,也可以從探求世界真相,設法修復已給損毁的世界部分,建設更美好世界,伸張公義、甚至為愛為公義犧牲中得到生命的滿足。此所以人類世界還有馬丁路德甘的夢想,梭羅的遁隱華頓池畔和公民抗命,約翰洛克的社會契約,六君子為民主自由的抛頭顱洒熱血,羅素-愛恩斯坦的反核宣言等等。若再細看愛恩斯坦的生平,不但在探求物質世界真相方面,雖則並無任何報酬可得,反而可以大有所成,太陽能和核電也要歸功於他的光電效應和質能轉換上的發現,然而他也是小提琴彈奏高手,讓他成為了一個活例證,精神/靈性高度發展者可自多個不同範疇獲得生命滿足:愛氏不但可以從探求世界真相,設法修復已給損毁的世界部分,建設更美好世界和伸張公義中得到悦樂滿足,也可以自真音樂之中得到。

完全欠缺精神/靈性層次的拓展之人,都只好自官能刺激,食色體慾之中獲得人生的悦樂滿足,那就難免要錯過人世中最美好,最有價值意義的事物和體驗,當中也必然包括爭取社會環境政治公義,創新政制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事物,沒能享受得到精神/靈性層次的悦樂滿足,所導致的損失,故然是個人的,但同時也是眾人眾生,社會和大自然的。



整全的學校音樂教育,必須掌握下面十項要點:



一者是上面所論及有關真歌樂的各個方面。

二者是音樂教育之能夠發揮作用,並不一定繫於懂得作曲或彈唱,光光懂得欣賞也可以。歌樂作者開拓得到的樂韻意境,可以透過彈唱者的共同努力,讓廣大同好也分享得到。人只要領受得到這些樂韻意境,其心靈同樣可以開拓得到近似的精神/靈性境界,真歌樂的作用也就發揮得到。

三者是,彈奏乃艱難的技能發展,涉及不少記憶及彈奏練習的機械重覆,只有少部份學生可以在過程之中得到悦樂滿足,大部分學生在過程之中只會對真音樂投射出厭煩感,以後每聽到真歌樂時,大腦都會按往昔的接觸經驗投射出厭煩的感覺(見作者彭耀階著「整全求真及方法論」第一卷「思維剖析」第一章)這解釋了何以社會上人人都接受過真歌樂教育,但聆聽真歌樂的人卻聊聊無幾。

四者是,雖然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發展不起彈奏的興趣和能力,歌唱則不同,只要不是過甚的機械重覆,兼且得到適當誘導,幾乎所有學生都可以發展出歌唱的興趣與及些許唱腔。尤其是今天,學生易於遭受情緒困擾,成因有多方面:校園欺凌,食物添加劑,太多高官能刺激娛樂,例如電玩和長時間觀看娛樂視訊,致令情緒經常處於過激狀態,缺少家人相處活動,缺少自由而融洽的朋友交往等等,嚴重的更會令到學生產生自殺傾向。歌唱則大有助於情緒宣洩及舒緩,學生若能培養得起歌唱愛好,作為消閒娛樂,興趣活動也可以,當能大有助於穩定和消除負面情緒。

五者是,根據第三項原因,現時音樂教育之以彈唱、樂理為首要教授內容,實質上就是為造就小部分音樂專才而犧牲大部分學生應該發展得到的音樂啓蒙。但由於樂韻意境的開發不足,作為培育音樂專才則又仍然有嫌過分傾側至知識技能方面,結果還是不甚成功。

六者是,根據上面第四、五兩項的結論,主流中小學音樂課程的內容必須大幅革新,整全地重構音樂課的教育目的,以發展學生的真歌樂欣賞興趣和能力為首要任務,歌唱的興趣為副,當中偶然加插些少樂理和音樂史。至於樂理和彈唱技巧,應轉而為自由興趣參與,而非課程內必修。

學校音樂教育的長遠目標,更之要能夠造就出大眾在真音樂欣賞能力方面的提升,音樂教育家們應要看見社會內業餘真音樂團有如業餘球隊般設立,群眾也爭購音樂廳歌劇院的票,湧躍情況並不太遜於群眾爭購商品時髦歌唱場館的才是。

七者是,學生真歌樂欣賞能力的提升,並不是單靠課堂內培育便足以達成,還必要依靠整所學校的配合才成。對於心靈尚屬幼嫩的中小學生而言,講解純音樂的內容和意境,然後讓學生聆聽,讓學生觸摸,對於已有一定欣賞能力根基的學生,才能發揮到些許作用,否則學生容易跌入長期對牛彈琴的狀態,甚至出現扭曲的「情覺和意覺投現」(見作者彭耀階著「整全求真及方法論」第一卷「思維剖析」第三章)樂韻意境主要都是隨著音樂投現出來的情覺和意覺,其次還有些感覺和知覺,過程涉及深不可測的大腦活動,總之什麼旋律音韻鈎連出什麼感知情意諸覺,顯然並無定理公式可尋,只音樂家、演奏者和樂迷之間具有一些約約莫莫的共識,甚至可以是各有所感,各取所需。只不過,即使這樣,各人的不同所感所悟也總有個譜,巴赫的G絃之歌就是如傾如訴,至於傾訴什麼,人生的不如意事,還是生活鎖事,則並不清楚,也不用知道,總之不可能是責備詰問,假如學生表示有後者的感受,則可以判斷成是扭曲理解,由出問題的情意投現(見作者彭耀階著「整全求真及方法論」第一卷「思維剖析」第三章)機制所造成,成因有可能出自經年累月的音樂解說。首先教師應知人對音樂具有一個自然的消化吸收過程,並不需要著意進行,只需要不時接觸得到。所以,最好還是先讓學生不經意地不時接觸得到某首歌樂,直到他/她對之發生興趣,覺得悦耳之後,才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了悟該首歌樂的樂韻意境,那則是確當的音樂欣賞教育,否則的話,徑直向學生講解一首陌生音樂的意境,往往牴觸了人類尚未認識的,人腦對音樂的自然消化吸收機制,那就很容易導致情覺和意覺扭曲投現的現象出現。

總之,歌樂(歌曲和純音樂)的介紹和意境講解應限於學生感到悦耳的歌樂,否則便有可能出問題。但那即意味音樂教育就是要先提供場合和機會讓學生可以自然又不經意地接觸得到樂音,所以初步的歌樂接觸並非端坐在課室之內專心聆聽,而是在休息、午饍、體育活動等時間之內不用經意地接觸。不經意地接觸,並不就是學生的心靈領受不到,不經意地重覆出現的樂韻,下意識(見作者彭耀階著「整全求真及方法論」第一卷「思維剖析」第二章)會自動發輝作用,對之進行賞析。演藝娛樂界老闆都懂得這個道理,新電影大都有一首主題歌曲,上影前先透過告白等讓公眾不經意地接觸得到,先讓大眾的下意識賞析好了,然後再由唱片騎士講解介紹,那時才讓大眾專心聆聽,那時才會一擊即中,大眾才入耳便覺得動聽,忘卻了那其實是先前多次的不經意聆聽,其實即是由下意識進行了賞析的結果。



八者就是歌樂選取的問題,供學生不經意聆聽的歌樂如何選取?每首歌樂都可以粗略分成悦耳和意境兩大方面,兩方面都就歌樂本身而言,都有自水平甚低至水平甚高之分。另還有就聽者本身而言,則有非常淺白易明至相當艱深難懂的程度之別。悦耳和意境二者並非互不關連,而是互相影響。

一首歌樂即使本身非常悦耳,意境非常妙漫高遠,也還有聽者是否領會得到的問題,這當然涉及聽者本身的年紀,音樂素養,天賦,還有重覆聆聽了多少次的問題。素養及或天賦高的,聽三兩次便領會得了,否則便先要經過多次至非常多次的不經意反覆聆聽才成。悦耳或意境水平是指一首歌樂可以有多動聽,有多陶醉,或者其意境有多豐富、多深刻、多高遠之類。而易難程度則是指聽者領會得到一首歌樂的悦耳、動聽、陶醉之處,或意境的豐富、深刻、高遠之處是容易還是艱難,三兩次重覆即可還是要非常多次的反覆聆聽,兩者並非同一回事,幸勿混為一談。一首歌樂可以非常悦耳但又非常難以領會得到,另一首則悦耳水平一般,卻又非常易於領會得到其悦耳動聽之處。學校選曲時,所有悦耳水平或意境水平太過平平的,都不應該選取,其餘合格的則按聽者「領會」一首歌樂的意景與及悦耳、動聽之易難程度分成四個不同級別:初小、高小、初中和高中。初小程度當然是選取在悦耳和意境兩方面都最淺白易明的,例如北歐民謠「在森林和原野」,悦耳水平和意境水平都比一般的還要好一些,但非常容易覺得悦耳,意境也易於為初小學生明白。純音樂例如惠華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內第九樂章,即秋天最後一個樂章,悦耳和意境水準皆屬超卓,而且非常容易覺得悦耳,意境也易於講解到小孩子也可以明白。當然,音樂都是抽象的,即使是標題音樂如四季,都不要太確實地表明那就是秋高氣爽,三五知己策馬郊遊,只應該說成音樂帶給人的感受:「好像」是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三五知己策馬郊遊時的「感受」一般。高中程度的則應當選取大約在最淺白易明及最艱辛難懂二者之間的,歌曲例如威爾第納布科歌劇內的希伯萊奴隸大合唱,悦耳水準高而不難懂得欣賞,意境水準高而不太難於抓握得到。純音樂例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悦耳和意境的水準俱高,但在這二者的心領神會上頗有些難度,但又不至於難以攀及,故此適合高中學生。除此之外,不妨另加幾首頂艱辛難懂的,好讓天份高的可以得到更進一步的進展,純音樂例如馬勒第四交響曲第三樂章,歌曲例如他的大地之歌第六樂章等。

八。一)  選曲不應只限於由音樂老師負責,皆因每一個人都有偏頗和不足,故此還應加入若干位資深又水準高的欣賞者,人選來源可以是校內其他員工,校外其他資深真音樂迷,還有學生家長或校友之類。

八。二)  整全教育就是包括培育學生跨越文化籓籬的視野,不會囿於某些文明、宗教、種族等的偏狹角度,音樂教育正是其中一項需要認真顧及這一教育目標的科目,樂曲選取應要東、西、印、阿、非的真歌樂並包,但又要非常小心,這並非平均分配,而是在悦耳和意境皆符合水準要求的前提下,盡量跨越文化籓籬,而不是硬生加入不符水準的其他歌樂。以現時來說,都還是歐洲的真歌樂遠遠傲視所有其他文化地區,其次才是中國的。所以,最後的選取所得,很可能以歐洲為主,中國為次,印日阿再次,美加澳紐又再次,非洲和世界各地原住民的又又再次,..........

八。三)  至於意境方面,初小不宜引入具負面情緒或含義的,傳統中國文人的悲秋更之不合今日時宜,此所以本論引惠華第的四季第九樂章作例子;秋天策馬郊遊,其樂無窮,兼且零碳,又何悲之有?基本上,在初小階段,透過各不同途徑帶引學生認識世界,故然是要義之一,但在這階段即展示世界苦困邪惡一面,卻容易招致意想不到的長遠負面後果。講環境問題,要先講環境不受破壞的好處,人人為大自環著想的好處;講政治問題,就是先講施政為民的好處,政府不濫用權力的好處……高小才講如何保護環境,如何可以施政為民,政府清廉等。中學階段才老實向學生展示苦困邪惡(必須同時提出如何解決)一面,及各個不同的解決方案。所以,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威爾第的希伯萊奴隸大合唱等,都應要待到中學階段,才好介紹給學生欣賞。

上述規範原來並不是百分百,要容許些少例外,但不多於五巴仙左右,皆因小童仍然在生活之中接觸到轟動的災刼及邪惡新聞,學校不如替他們裝備一下,如何積極面對,最好莫如激起他們生起改善世界的宏願,而認識一些類似的歷史人物正是最佳辦法之一。

八。四)  整全有三大要義,其一是範疇整全。放到樂曲選取上,就是夠多樣化。青少年流行歌迷的主要弊病之一,就是劃一。千篇一律,題材單一,獨孤情歌一味;還有節奏單一,大都是分別不大的搖滾樂節奏;另還有格調單一,離不開主歌和副歌,獨唱加搖滚樂節奏的伴奏,二至四分鐘時長……。何解青少年又沒有給悶死?怕不被其他人接受嘛!人人都愛聽的時尚流行歌,獨你說不愛,下意識恐防會給人家排擠,於是投現出假性悦耳感(見作者彭耀階著「整全求真及方法論」第一卷「思維剖析」第二章)。誰不知這又是演藝娛樂老闆的計謀,透過告白、唱片騎士介紹等造成人人愛聽的氣氛,無知青年於焉上當。

真歌樂的選取,當然要題材多樣,節奏多樣、格調多樣、樂韻多樣、時長多樣……才更符合整全教育的要義。

八。五)  當今世上有一股頗具影響力的思潮,認為藝術並非拿來載道,整全思潮則認為這想法甚為偏頗,兼且易於造成扭曲理解,讓奸商巨孽以之誤導群眾。原來人跟所有其他禽獸的一個最為大異之處,就是所有動物都有一套固定的「本能」,例如牛鹿等不會在未受挑釁下攻擊其他動物,獅虎豹等則會。人卻沒有本能,而具有一套非常複雜的思行為導引系統,系統的最底層就是各種各樣的慾念衝動,若以人文主義或整全自由的倫理觀視之,先天上這些不同慾念就是善念、惡念和非善非惡之念三者俱備,只不過不同人等的基因差異,造成各不同慾念的驅動力強弱也各有不同。除此之外,後天的作用也可以將各不同慾念衝動的驅動力予以改變,強變弱,弱變強,惟是這種後天的驅動力改變,不同人也有改變上的易難之別,有些人較為易於棄惡遷善,有些人較為困難。藝術正好是後天因素之一,而且是影響力不少的。假如藝術創作全不理會其對人的社化作用,藝術商品商人為了利潤最大化,必定要訴之於大眾的官能層次慾望滿足,才能吸引得到最大數量的顧客,當商人爭逐官能層的商品時,劇烈競爭令到他們必要訴之於販賣色情、暴力、淫虐乃至邪惡,又達到飽和之時,便要進一步打精神/靈性層的主意:例如表達扭曲事物的態度,當中包括宰制人事的意識,並為之堆砌理由,造成精神/靈性層的吸睛作用,商人和創作者得到暴利,而欣賞者慾念底層中兒時已遭封藏的惡慾則會給再度聊起,令到社會上行惡之人會因此愈來愈多,久而久之,人類社會必定難免走向朽壞。況且,貝多芬、馬勒等音樂大師之偉大,正在於他們的樂以載道。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歌頌為民主革命犧牲的英雄,第五交響曲宣揚不要向扼運低頭,第六交響曲歌頌大自然和與自然為伍生活的美好,第九交響曲宣揚博愛……。馬勒的第二交響曲探討生與死,存在與虛無,第四交響曲第三樂章揭櫫宇宙靈性(非玄秘含義)的覺醒,足以把進入天國的大門敞開。第八交響曲歌頌造物主的偉大,人類如何可以得到救贖,並且警醒世人千萬不要出賣靈魂,做浮士德……。所以若論藝術與載道,藝術確非必要載道,卻應要如這兩位能夠突破原有框框的頂尖音樂家一般,多所載道,並且萬不可以之載醜載惡。

八。六)  歷史上真音樂的發展尤如放風箏!音樂家都想把風箏放得盡量高,惟是都要受到風箏線長度的限制,不可能超越。風箏線豈不就是過往具開創性真歌樂的連續?不同線段之間都具有紐帶連繫的關係,並非無牽無引地懸浮於空中。風箏必要有風箏線牽扯著才能飛高,同時又被線的長度限制著,不能任意地高飛。一些音樂家為求把風箏放得特別高特別遠,於是把線斷掉,結果那些後現代歌樂都如同斷了線的風箏一般,不特止沒有飛得特別高,有些更之會掉回地面。

真歌樂的欣賞也類近,雖則並無必要按照音樂發展的時序來發展欣賞能力,但懂得欣賞不同音樂時期的作品則甚為重要。

八。七)  商品流行歌樂並不全都是鄭聲,靡靡之音,並不,當中仍有極之少數屬於真歌樂的級數,都應當選取一些,將之編入聆聽名單之列。例如查里卓別林的「這是我的歌」,莫里斯雅爾的「齊雅哥醫生」等就是。

九者就是如何播放。比如說,初小、高小、初中、高中都各輯錄了二百首歌樂,根據上面七者的原理,可以安排在小息、午飯及體育堂等等三個場合播放。但小息和午飯這兩段時間是初、高小混在一起,初、高中也混在一起,有些學校甚至初小至高中都混在一起的,所以小息和午飯時的播放方式跟體育堂的不同,必須分開安排。其次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全部歌樂輪放,而是將全部要播放的分成每十至十五首一組,每首歌樂都先讀出名稱和初創作者,每次輪放只限一組。初高小混在一起的,每組內的歌樂當然是一半初小,一半高小。初小至高中混在一起的,也不得不各佔四分之一。初高小混合或初高中混合的負面效果影響應該不大,但初小至高中混合則一定影響成效,尤其是不少男中學生會覺得小部分初小歌樂太幼稚,感到有點兒抗拒。不過,另一方面,初小的歌樂也可以平衡一下青少年人整天盼望成為及模倣成年人的心態,整體來說,目的還是可以達成,不應因嚥廢食。

天天播放的,把為首一組十餘首樂曲重覆播放四至五個星期之後,便改為播放另一組。第二組的播放跟第一組的有些少分別,就是每星期有一天會拿來重覆輪放第一組,此外,第二組的輪放日子會延長至六至七個星期,然後輪放第三組。輪放第三組也是每星期有一天拿來輪放第一及第二組,輪放日子也是六至七個星期。乃至輪放第N組時,每星期會有一天拿來輪放第一、第二……至第N - 1組。若N大於1O,則每星期增加至兩天拿來輪放自第1組至N - 1組的,而第N組的輪放日子則增加至八個星期。

十者就是正規音樂堂內的音樂欣賞課。教師可以先問學生,那幾首歌樂是最多學生愛聆聽的,然後按照她/他本人的音樂教育理念從中揀選一些出來,作為教材。

音樂課就是以學習音樂欣賞為主,學習歌唱為副,因為歌唱比彈奏遠較容易讓學生發生興趣,也比較上沒那麼容易為反覆練習所惹人厭煩,再加上歌唱為抒發學生感情和情緒的上好途徑,適宜以開發歌唱興趣為前題,和將之引入學生的生活之內,使之成為朋輩間消閒娛樂的途徑之一再其次才是樂理和音樂史,可以間中加入,學生有興趣的話多講一些,否則可以少講一些。正規課不設認真的樂理和彈唱技能發展,只另設興趣班、樂團和合唱團供有興趣的同學參加。未來音樂專才的培訓,於焉自正規音樂課分流出來,落到隨學生意願自由參加的班和團之內,那就不用因為培育小數未來專才的需要而誤了大部分學生應有的音樂啓蒙,另方面有興趣於投入彈唱和作曲的學生,不但也一併得到培育,而且可以得到更為堅實的,然而又是更為根本的音樂欣賞基礎。 


結語

人類經已進入了高科技時代,每一個人、企業和政府部門,都極為容易濫用科技和現代體制,生出或大或小的惡果,人為全球暖化、空氣污染、微塑膠污染、兒童及青少年沉迷電玩和視訊,個人私隱喪失兼遭利用,還有無微不至的個人監控等都是自昔至今濫用的典型後果。高科技無提示地規範了每一個人都必須以真、善、美和與自然齊一作為個人和社會的最高價值(見作者彭耀階著「高科技規範了人類的許可最高人生和社會價值」)否則便難以逃脱滅頂之災。 當史密斯的只顧個人自利即可,自有無形之手打點一切整體需要的想法,實質上已遭上述各種危機的出現所否證,更加戲劇化一項還是O8年環球金融海嘯,證實了高科技及高現代體制具有頗多無形之手難以攀達的關鍵之處,必須要人人都時時刻刻認真地為自然和人文大我著想(詳見作者彭耀階著「人人再無忽視滅視大我的自由)才可以免卻禍患的出現。未來的發展更之令到處處為大我著想這一要點更之顯明:人工智能和智能機械人的漸漸普及,將要令到以自利為首要動力的放任、自由乃至權控市場經濟都為之失效,當它們取代了八九成工作人口之後,消費隊伍和納税人都將會隨之大部分消失,到時企業和政府如何不至倒閉至今仍是個難解之謎,所需的猜謎技能顯然在人類現有的知識之上,認真投入嘗試作出解答的熱心人也沒法從中得到任何報酬,可以從中發財的,就只限於那些聰明的自利人,只管作出巧妙配合,加速人工智能和智能機械人的發展和普及,否則就是販賣驚嚇恐慌的網絡、媒體投機者。世上若果沒有只為真善美而活之人的長年投入耕耘,上窮碧落下至黃泉的無私求索,一如揭櫫得到世上首套生態哲學的老子,和發展得出社會契約論的約翰洛克……一般,謎底將不可能被破解得到,人類亦將因為發展高科技而反至作繭自縛。而老子、約翰洛克之可以殫精竭慮,不計報酬的長年鑽研,全因為他們在精神/靈性層的高度開發,致令他們可以在認識世界,和探求人類出路方面取得生命的最大滿足。

大自然也為開發、提升人類的精神/靈性層次提供了一條截徑,那就是欣賞真歌樂,尤其是純音樂。當社會上具備足夠多的真音樂迷時,也即是社會上具備足夠多心靈內的精神/靈性層得到高度開拓的公民,也即是社會上具備足夠多公爾忘同時常識、通識和理性能力深湛的公民,他們也就自動會把纏繞著社會和地球上的各項大小問題抽絲剝繭,繼而設法加以解決,當中自然也包括人工智能和智能機械人所帶來的種種危機。所以,真音樂的真普及乃非常重要,而按照本論的整全原理重整學校的音樂教育,則是可以讓真音樂真正普及的一條截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