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求真及方法論

(往未來世的通道)

 

<第一> 思維

 探索不到真相,不時乃由一己對思維構造的無知所做成。

作者:彭耀階   Pang, Yiu Kai (Hong Kong)   May, 2023.

 

歡迎轉貼,但必須於顯著位置附上作者彭耀階姓名,否則屬牴觸知識產權。

 

 

本論之立論依據:
1) 可由任何一位第三者重覆、印證的心靈世界經驗
2) 可由任何一位具備有關能力第三者覆核的事實或現象
3) 邏輯(包括歸納法和科學方法)語理
4) 其他已確立的演繹法則如數學、集合論等
5) 已確立的科學實驗結果
6) 已確立的科學理論

至於:
1) 各家各派的哲學理論和宗教義理,
2) 個人直觀、經驗、感受等,
可以作為立論的靈感、啓示,卻絕對不是立論的依據。

 

第二章:何謂思考

 

上意識和不意識思考,下意識,思考的載體,為何要思考

 

 二、一:上意識思考

對於何謂思考,最好還是先參考大眾怎樣使用此詞,再釐清含糊和不合理之處。有意識地進行的思維活動應該是最基本要點,那麽,有目標又有意識地進行的艱難思考,要眾裡尋她千百度(辛棄疾詞),竟至迷失了目標,轉為自由漂移乃至勾上了另一目標,到後來驀然回首,解答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詞)忽然呈現!顯然在上意識轉移了目標之後,下意識仍然在努力著,甚至可以因此啓動了嶄新的探求門徑,終至解答翩然出現,這過程又算不算思考?

二、二:不意識思考
很明顯,必定有意識不到的思維活動在延續著先前上意識的思考和思考目標,否則便不可能理解眾裡尋之不得的解答何以忽地可以翩然出現,作用分明等同有意識又有目標的思考,唯一分別是思考過程並不可以意識得到,所以都應該歸類為思考,但稱之為下意識或不意識思考。


二、三:下意識模型
換句話說,有不少思維活動乃在人的意識範圍之外進行,例如感覺和知覺投現前的先前處理和比較作用,還有剛提到的不意識思考等皆是。心理學統稱此等意識不到的思維活動與及假想其進行的心靈處所為「下意識」。亦即下意識是一個建構的模型,憑藉這模型,一可以解釋所有相關的,觀察或經驗到的事實和現象,二可以讓人們更加清楚和深入理解到跟該模型相關的人、物、事、理、情、覺、經驗和現象等。科學所建立起來的世界觀,除掉可以直接觀察到的,例如人體器官,或則後來證實了其存在者之外,例如經絡,其餘若不是時間空間基本任意設定,就盡都是模型建構,例如物質的基本粒子模型,宇宙模型,物質的熱能模型……

某些心理學派認為並無下意識的存在,本論並不打算在這些派系之見中站邊,僅在於一如其所地描述真相,與及有必要時為真相(例如感覺和知覺投現前的先前處理和比較作用,還有剛提到的不意識思考等)加上一個代表符號,這就是本論定義「下意識」一詞之所本。從上邊數起談到下意識的事例中可以看見,的確有不少思維活動並不在人的意識範圍之內進行,這現象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從細察一己的心靈世界中得到印證!大多數心理學家皆認為上意識思維只佔全部思維活動的一個細小部分。於是,為著方便論述的進行,本論基於這類思維活動跟上意識思維所不同者,乃思維過程並不在上意識呈現出來,也不一定跟上意識思維的模式進行。這類思維可以稱之為「不意識思維」,而以日常心靈概念觀之,本論將不意識思維視作沒有投現於上意識範圍之內的思維活動,不意識思考則被視作沒有投現於上意識範圍之內的思考活動,而本論先假定此等思維思考依然在心靈範圍之內進行,正因為我們找不到任何理由或線索,真相並不如此,於是「下意識」則僅指並非上意識或並沒有在上意識呈現出來的心靈範圍。

界定何謂下意識而不界定上意識,似乎不太妥當。本論不先行界定上意識,無非因為論中含義跟大眾所理解並無出入,那就可以免卻處處界定詞義的麻煩,兼且可以减少掉入由此而生的無窮後設陷阱的機會。

二、三、一:整個過程都意識不到的不意識思考
問題又來了,會不會有整個過程都意識不到的「不意識思考」,即不是由上意識思考轉換模式而至的?看來應該有,但已經超出了本論的範疇,本論只會探討由轉換模式而生的不意識思考,乃因為這才有足夠的公有觀察和經驗對之進行理解、探討。

二、三、二:思考的定義
於是,在上述的範圍界定之下,思考可以定義為「有意識地進行的思維活動,於是不包括全然被動收受的感覺(sensation)及知覺(perception)經驗,但包括由上意識思考轉換模式而至的不意識思考,與及在意識驅使之下而出現的感知覺經驗及或思覺(見下一章三、四,三、五,三、及三、。」例如,過馬路時,先看看有沒有車輛駛至,那包含了被動收受的視覺及聽覺訊息,但若果是有意識地先看看,那就是先有思考,再由思考指令身體望向車道,那就不是全然被動收受,這「先看看有沒有車輛駛至」就是思考。不過,另一可能情況,就是大多數人在不少場合都可以在不意識的情況下看看有沒有車輛,甚至可以沒有意識看見駛過車輛,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停了下來等車輛經過後才過馬路。原來人的小腦可以替代上意識進行慣性的簡單思考和指令慣性的簡單行為,過馬路是當中一個典型例子。由於整個過程皆屬於不意識範疇,不意識並非自有意識轉換模式而至,所以在全然不意識的情況下看交通和過馬路並非思考。

二、四:上下意識的不一致,分岐,乃至衝突
愛侶跟你的情敵抛媚眼,講俏話,你即時怒不可揭,這怒並不經由思考而生,因為當這情緒感覺在你的上意識呈現出來時,大多數人才開始思考,該怎樣行動,例如愛侶這言行反映出兩人的感情至何地步……等等。有少數人甚至不等上意識進行思考便行動了:大罵甚至動手。我們稱這類人具有衝動形人格,亦即他的行動可以不由上意識思考所支配,可以就一時的情緒投現而作出。

但這怒亦分明是經由對愛侶言行的詮釋和理解而起,因為假如愛侶對情敵講的是嘲諷話,抛的是白眼的話,你即時生起的,便不是怒火,而是愛火。很顯然這詮釋理解並未在上意識呈現過,亦即是在上意識之外進行,心理學稱人所意識不到的思維活動之處所,為之下意識,亦即怒的反應乃由下意識所生起。

不過,大多數人在妒火生起之後,即時會有一些理念進入他們的上意識:「你是否真正愛他/她,是的話他/她的一概想法都應該照單全收」,又或者「他/她是否真的愛你,假如不是的話勉強又有什麼用?」諸如此類!最後你決定不應計較,然後找機會多了解他們兩人的真正關係,至此上意識的取態跟下意識的便大有出入。

再經過一大輪查探甚至拷問,真相終於大白,原來他/她同時愛上兩個人。而你是個思想前衛的人,認為有條件的愛情就不是愛,而只是交易。「他/她即使多愛另一個,我應該同樣愛他/她,否則就是有條件的愛。」但你的個人決擇並未就此結朿,久不久,來自內心深處的妒火或怒火仍會升起,令你不時陷於內心爭鬥衝突的境地。

二、四、一:上意識對下意識的模塑
原來眾多下意識思維活動,都難於處理經由學習思考而得的理念、價值,但卻是個非常重要的人類行為導引機制,常以情緒、衝動的形式呈現於上意識當中,它不會因為你收受了前衛的愛情觀,便立時見到愛侶跟情敵講俏話,抛媚眼,也不再投現妒或怒火至你的上意識。你的思考學習成果,只是令到你的上意識先壓抑著衝動,再憑即時的思考結果決定你的行動。

那末,新觀念是否改變不了下意識對世情事物的回應?也不是。自我默察是解答這問題的好方法之一。不要說敵人,即使只是對我態度差的,除非是至親或單戀對象,或者經過學習思考或反省之類,否則對之都不會有好感。往往都是後來的學習思考,例如基督所言愛你的敵人,或者老子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之類。我們若收受這個新觀念,往往會發現自己對不善者並不能夠有此心態,對不善者,不善如舊。明明我已明白並且接受了這觀念,做又不用花時間氣力,何以又總不能做到?首先,可以肯定之處,是這觀念的改變,乃在上意識層,若這上意識層已改變了觀念而仍然做不到的話,唯一可能之處,就是下意識並未因應作出改變,亦往往是在類此的情況之下,部分較機敏的人發現到下意識(見二、一 及 二、二 及 二、三 及 二、三、一 及 二、三、二)的存在。

多數人在連番數次遭下意識拒絕作出因應改變之後,便不再作出嘗試,亦很快便將基督及老子的教誨淡忘了。當然,順道聲明,本論只是引這教誨作一示範例子,並「不代表本論對這教誨持肯定或否定的態度」。小部分相信這教誨的人會不服氣,於是會將下意識當作是一回事,看看可否找出辦法將之改變,當中包括自我提醒,先易後難等,有耐性進行的,經歷過一大段時間之後,的確或多或少起到一些作用。


心理學亦早已發展了幾套方法,來解決類似問題。例如伴同愉快經驗法,可以治療恐懼症。一些人對某些事物會有莫名原因的恐懼,治療方法是先想像該等事物的存在,但同時出現一些該人喜愛的事物、環境,或同時吃或做該人喜愛的食物或事情,直到該人對想像所恐懼事物不再抗拒之後,便進而安排所恐懼事物在遠處出現,同時也像先前一般伴同著愉快經驗,沒問題後再縮短距離,如是者層層遞進,直到恐懼心理消失為止。

人們於是甚有興趣追問,下意識對不同事物的不同取態、反應,不同人之間的分別不太大,直像精密器械的原廠設定一般,何以致此。演化心理學對之有一套論說,不過已經超乎本論在這裡的範疇。在這裡,我們所需要知道的,是絕大部份的基層思維活動都是在人的意識範圍之外進行,而且機制極之深奧覆雜。只不過,另一方面,上意識的思考仍然可以找到辦法將此等深奧覆雜的機制調較,以令到人在面對不同事物時的內心深處或在作出思考前的取態、反應,皆能夠跟上意識思考的結果一致。只不過,若要作出此等調較,易難程度則人人不同。

二、五:下意識對上意識的擺佈

人們大都意識得到,其上意識偶然會企圖教化教化下意識,即如上面一節所言,但就往往意識不到下意識經常會對其上意識進行欺瞞,甚至累得他們成為犯眾懀之人也察覺不到。從先前提及的知覺趨常(一、五、一)機制可知,投現到上意識的各種感覺、知覺,其程度和傾向等會受到意識範圍以外的調較,例如晚上房間內剛關燈時,視場呈現出來的亮度會暗了很多,伸出手也見不到五指,兩三分鐘後視場的亮度又自動調高了,連手指甲也看見了;晴天黃昏時,野外景物的色調在視場內呈現出來的色温則都是比應有的調低了,諸如此類。這意味下意識可以進行諸如此類的調較,當它有需要欺瞞我們時,最慣用的手段就是做成情覺和意覺(見下一章三、四及三、五)在上意識的投現向某方面傾斜。比如兩人相愛之時,對方一舉一動看在戀人眼裡都是蠻可愛的,到二人結了婚後來又要離婚之時,對方一舉一動卻都變成頂乞人憎了,但都是同一個人來呢,若果不是下意識暗地裡影響了情覺投現向可愛或可憎的方向傾斜,又怎麽可能?

下意識隨之就會打思考的主意,最慣常的瞞騙手法就是選擇性注視,擁政府的非有意識地只選看對政府有利的理據,和避開對政府不利的;反政府的則剛好相反。此外就是對需要權衡輕重的事情暗地裡加上了不相稱的加權比重。你對汲汲於個人的名、利、位、物或權的人講解全球暖化如何威脅到人類、眾生乃至地球的存亡,請他們做做這樣或那樣事情,幫忙舒緩一下,例如將屋前一小塊光秃空地拿來種些瓜果菜蔬,減少在市場購買,於是減少一下食物的生態足印,他們則只會回應你,不如種些花供鄰居及行人欣賞,亦即將有助救亡事宜的重要性大幅度地縮小,及或將種花供人欣賞的重要性大大的倍大了,下意識之所以作出這樣的加權,作用就是將概念滑轉至個人最大利益的選項。

下意識之常常欺騙上意識,正是一般人對一般事物的理解也經常出錯的主要因由之一,不可不察。下意識幹嗎又要不時瞞騙上意識?原因有多個方面。首先,人類是歷經百萬年跟走獸無異的生活漸漸演進而來的智能動物。而世上任何物種,都必須跟大自然整體和眾生、群落等大我互動,相生相剋,並且取得平衡。這互動平衡過程,走獸只需要按生物本能行事,盡情滿足一己小我的欲望即可,大自然自會提供制約,甚至獵殺的天敵,以達成生態、群落的平衡。不過,時至今日,高科技,生產方式和社會體制等發展,令人類不可以只顧滿足私慾,必須同時照顧到前述諸多大我和小我的需要。生兒育女之餘,發明疫苗抗生素之餘,必須同時照顧到大自然對耗用自然資源、並且排污排碳等龐大人口的承載力;   使用能源之餘,必須同時能夠不讓污氣和温氣等構成環境破壞;   拼命賺錢之餘,必須同時顧及是否合乎社會契約、合乎情理、不傷害環境、文化或他人的飯碗而得……現代人的腦子之內,必有不少諸如此類的大我觀念擺放於腦內暗處,若其下意識的取態仍舊維持在動物階段,上意識內的思考我便要同時應付大我和下意識的動物性要求,即如佛諾伊德所說的「我(ego)要同時服侍大我(superego)和小我(id)兩位主子的衝突性要求!」下意識於是訴諸瞞騙思考我(即 ego)的手段,於是思考我便心滿意足,覺得兩位主子都同時服侍好了。

下意識也不單單因為與上意識發生衝突才出此下策,它也可以因為討好上意識而進行瞞騙。我們意識不到下意識到底有沒有在思考,但每天遇上的事情,都可以意識到下意識的取態。不過,意識得到的,還算下意識嗎?先前說了,分明是思維活動的結果,而上意識又意識不到的,其活動就給界定為下意識,純然一個代表符號,在現探討階段並無任何神秘含義(請留意不要跟一己過往的觀念混淆)。我們留意到有下意識存在的一個思維情景,就是上意識明明決定了某些事情非常應做,做的時候又明明並非什麼難事,例如考試前温習好某些書本講義之類,做時卻會遇上非常厭惡的情覺投現(情緒的感受),而且在意識範圍內的思考尋找不到因由,於是聞說過有下意識的人都有機會認定是下意識在作梗。不過,當下意識並非一味作梗,反而在推波助瀾時,人們便不會意識得到下意識的存在。下意識不會隨便改變自己的取態,它之所以會推波助瀾,必定由於上意識順著它的意旨而行,也就很多時候並非好事。正因為這緣故,雖則個人並不容易察覺得到下意識的推波助瀾,卻很容易在歷史之中分析得到。不少侵略者之後來一敗塗地,正因為先前的戰令到其下意識對其戰力作出完全脱離現實的加權,將自己擺放至戰神的高度,近代典型例子就是東條英機及或其幕僚。自日俄大戰以來,日本的對外擴張向來都是潮水式,一輪進攻吞噬之後,便將侵吞而得的土地進行經濟建設並且壯大軍容,然後再發動下一輪侵略,從未失手。如是者直至二戰全面侵華之四O年初,中國幾乎全部物產豐富和人口綢密地區都已落入日本手中,加上其時能源已趨緊絀,日本本應像過往一般,停下來先攪好佔領區經濟,壯大軍容,然後再圖西進。只要暫且不碰觸列強殖民地,石油攻應不會遭切斷,到了手的中國土地應該可以穩如盤石,根本毫無必要跟美國硬碰。治史者咸認為日本石油攻應遭切斷,不得不拼死跟美國一搏,恐怕這只是個表象分析!東條英機不可能沒有謀劃,否則打什麼仗?其石油供應之遭英荷切斷,全因為日於四O年秋進軍法國越北殖民地所致。我們亦無任何理由可以假定東條英機及其幕僚同僚不懂得石油即血液,又不懂得侵佔列強殖民地即向列強挑戰,又即危及石油供應等顯淺道理,乃至四一年底之偷襲珍珠港,根本就是找死!我們也無任何理由可以認為東條英機連判斷美日雙方戰力差異這般簡單的能力也不具備。所以,東條英機之決定攻佔越北和偷襲珍珠港根本上是個迷!史家們又會進一步辯稱攻佔越北乃為切斷輸中的物資和能源供應主線!這說法看來有理,查實也是嚴重低估了東條英機及其幕僚同僚的智能!查實自三八年底開始,已無具規模的戰事進行,國民黨反攻,也只有三八年的台兒莊成功,但也收復不了多少失地,之後至四O年為止,日軍在新佔領地上可說經已站穩了陣腳,外面對國民黨的物資供應亦可說構成不了反攻力量,日方大可以重施故技,整固好中國淪陷區的經濟,進一步壯大好軍容,然後再發動西進攻勢。這策略未必可以換取到美方在未來不會禁售石油,英及荷方的石油供應則必定可以保得住,只要日方不染指列強在亞洲的殖民地,除了可以確保英及荷方石油供應之外,最重要還是不用跟強敵開戰。即使要切斷國民黨的最首要物資供應線,也大可以在中國國境之內進行,犯不著向中南半島進軍,以致招來石油禁運和跟列強開戰--肯定「找死」的一步棋著。認為東條英機及其幕僚同僚等人會愚蠢至此,恐怕是極之違反常識的判斷,所以日方之進犯越北和偷襲珍珠港的決策是個謎,而這個謎的唯一可能謎底就是來自下意識的推波助瀾,令到東條英機,與及其他主張跟英美等列強一較高下的將領等都自以為是個戰無不勝的戰神,才有可能出此找死下策。

下意識的價值、取態,大致上就是以人的好像原厰設定一般的本性為主,再加上由後天習得或社化而成的思行為內化,與及由上意識模塑等而成的綜合產物,這都是根據心理學研究而得的結論。當然,本論仍會整全地審視下意識現象,留出空間,可能仍有一些現時無人知曉的因素影響著人的下意識,令到窮兇極惡的侵略者、大獨裁者等終於會走上自毁的絕路。總之,由於下意識可以對上意識進行欺騙、隱瞞,它往往是求真的巨大障礙,故而在求真的培育之中,去除下意識的蒙騙障礙也是重要一環,培育主要分方法策略,求真素養和心靈境界等三方面。

上幾節每提到下意識,都是負面的,那它到底是不是個好東西?不過,每個人都可以自身體察得到,下意識經常抗拒機械重覆的勞動,一項農工農社會成功運行,個人從中小可取得生計,大則取得成就的必要手段!勤勞是利己的,何解又要抗拒?原來過度的機械重覆勞動對身體及精神健康都有害的,但大多數人的上意識總認識不到。工業社會中人多會抱怨自己讀書時不夠勤力,工作時不夠勤奮,以至一事無成,但他們卻認識不到,他們之所以活得健康正常,無甚乖異行為想法,很可能就是拜不夠勤奮所賜。探討至現階段只可以說,評斷下意識是壞東西還是好東西都是不妥當的陳述,因為這方面的探討仍沒有展開。這裡僅僅指出,下意識會對上意識進行欺騙和隱瞞,對求真構成障礙。